今天跟大伙唠唠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这个事儿,说出来不怕笑话,刚开始接触这块的时候,我真是两眼一抹黑,就跟看天书似的。你说好好的一个在建项目,眼看要完工投入使用了,财务账上怎么折腾?愁的我那几天都睡不好觉。
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头扎进去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公司搞了快两年的新厂房,终!于!接近尾声了!工程部老张屁颠屁颠跑过来跟我说:“兄弟,楼马上能用了,你这边的账是不是该转起来了?” 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嘴上说着“行,没问题!”,可转脸回到工位上,瞅着财务软件屏幕就傻了。
你说平时收付款、做凭证这些套路我都熟得很,但“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这玩意儿,听名字就够拗口的。我赶紧翻凭证,找之前的项目记录看,发现前面记录工程进度、付工程款这些都零零散散地在“在建工程”这个科目里攒着,就跟个大杂烩篮子一样。现在篮子满了,得倒到另一个叫“固定资产”的框里去才算完事儿。
动手实操,细节坑死人
琢磨半天,第一步肯定是先摸清楚“在建工程”里到底塞了多少东西对?我吭哧吭哧地开始算总账:
- 大头支出:盖房子用的钢筋水泥钱、工程队的施工费,这不用想,都得算进去。
- 零零碎碎:给设计院画图的钱、请监理的钱、连那些办证的手续费(像什么规划证、施工许可证那些),这些前期杂七杂八的开销,都得扒拉出来加总。
- 最容易忘的利息:当时为建这厂房不是贷了款吗?我差点把这茬忘了!盖房子期间欠银行的钱产生的利息,只要符合规定,也得捏着鼻子算进成本里去(这个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叫“资本化”)。
算着算着我就懵了。之前付款记录有点乱,有些费用是工程部自己垫了后面拿发票来报销的,时间跨度还贼大。我急得满头大汗,对着电脑一张张翻凭证、核对发票,生怕漏掉一分钱,感觉头发都薅掉几根。好不容易把所有该进篮子的东西都兜底算清楚了,确认在建工程的余额就是最终该转出去的数了,我心里才踏实点。
关键时刻,凭证下手
东西都归整清楚了,重点来了!怎么变魔术一样把它变到“固定资产”里去?就是做一笔会计分录!说起来就一句话,但这笔分录怎么做可太关键了。
我做的分录长这样:- 借:固定资产-厂房 (在固定资产科目里给这新厂房安个“家”)
- 贷:在建工程-新厂房项目 (把在建工程里面所有攒下来的家当,一次性清空!)
就这么一借一贷完事儿!做完这步,感觉整个世界都清静了。在建工程账上关于这个新厂房的钱清零了,同时固定资产里,咱厂子的厂房也明明白白地登基入账了!
血泪教训,分享给新人
这事儿干完了,摸着良心说,难倒不是特别难,但真考验细心和耐心。
- 坑一:平时记录太糙:在建工程期间费用记录得越乱,后面转固时候就越想哭,那找凭证对账的滋味儿绝对酸爽。
- 坑二:跨部门扯皮:哪些费用该算进去?工程部和财务部有时候能吵起来!比如设备调试费算不算?最好开工前就跟工程白纸黑字定好规则。
- 坑三:利息别打盹儿:贷款利息容易漏,这块儿合规性很重要,做错了后期调整很麻烦。
我那会儿做完凭证,拉着我们公司老会计帮我确认,他看完后拍拍我肩膀:“小伙子可以,做账就得这么细致。不过以后在建工程记得从开工就盯紧了,按步骤来记,省得回头自己给自己挖坑跳。”
你们要准备转的,真别虚!关键是前期资料准备充分,把在建工程这个篮子里的东西,一分不差地盘明白喽。该记账的记账,该归类的归类,凭证就那么一笔,水到渠成。熬过去第一次,后面再做第二次、第三次就顺溜多了!别怕麻烦,慢慢磨,新手照样能搞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