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泡了杯普洱,坐在电脑前琢磨理财的事。突然想起前几天看经济学书里提到的费雪效应,这词听着挺唬人,说白了就是"钱变毛了"的时候,银行给的利息到底能不能跑赢物价上涨。这玩意儿跟咱老百姓的荷包直接挂钩!
我是这么动手验证的
翻出记账本里2020年的数据:当时存了5万块三年定期,银行给的年利率3.85%。记得那会儿猪肉才二十出头一斤,菜场里标价三十四块钱了。我对着计算器啪啪按:
- 本金50,000 × 3.85% × 3年 = 5,775利息
- 到期本息合计:55,775元
- 三年前50000能买2380斤猪肉(按21元/斤)
- 现在55775只买得到1640斤(按34元/斤)
- 实际亏损:2380 - 1640 = 740斤猪肉!
手心当场就冒汗了。明明银行显示钱变多了,拎回家猪肉反倒少了三成!这哪是理财,简直是变相亏钱。
调整理财策略的实战
下午直接冲进银行找客户经理,把猪肉账本拍桌上。他支支吾吾扯什么"稳健型产品",我打断他说:"别整虚的,我要能看到实际收益率的东西!"
接着干了三件事:
- 把到期的定期存款全转成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提到3.05%+0.8%贴息)
- 每月工资拿出20%定投黄金ETF(抗通胀老物件)
- 剩余闲钱分三份:30%买国债逆回购,30%进货币基金,40%换成美元现钞(汇率低点囤的)
操作完打开手机银行,看着账户配置直拍大腿:去年这时候全放定期的做法太傻了!
血泪教训
晚上约发小撸串,那家伙正抱怨钱放余额宝越存越少。我把他啤酒杯往前一推:"你去年借我的五万块,现在还按原数给我?"他愣住那瞬间,我直接把下午算的猪肉账甩过去——借五万能买2380斤肉,现在还五万只能买1470斤,里外里让他白捡九百斤肉钱!
发小盯着手机屏幕半天憋出句:"靠!原来这叫...费什么效应?"我俩碰杯的脆响里带着说不出的苦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