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的契机
上周三晚上正刷手机,突然弹出来条微信,是我一个做小外贸厂的朋友,连着发了仨大哭表情,后面跟着句:“完了完了,美国那边的订单可能要黄,客户说我们被‘反倾销’了!” 当时我脑子里就嗡一下——这词儿听着耳熟,新闻里老提,但具体啥意思?咋操作的?对我朋友这种小厂真有这么大杀伤力?
摸着石头过河查资料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钻书房开电脑了。先打开国内几个正经新闻网站,搜“反倾销”,跳出来一堆文件名字,什么《反倾销条例》看得我头大。换了个思路,直接搜“反倾销 通俗解释”,这才有点眉目。大概意思搞明白了:就是人家说你东西卖得太便宜,低过他们家的成本价了,怀疑你故意压价抢生意。查到这儿我乐了,这不跟我家门口菜市场老头老太太抢摊位一个理儿嘛——张大妈嫌李大妈白菜卖太便宜,挤兑得自己摊子没人光顾。
但政府插手这事咋操作的?我扒拉着网页,发现流程还挺长:
- 第一步:告状 - 本地生产商觉得不行了,得联合起来去政府那儿拍桌子:“你看中国那帮人,货便宜得离谱!我们厂子要倒闭!”
- 第二步:调查 - 政府派专员上门查账,翻你生产成本、销售价,还去你目标市场比价,跟查户口似的。
- 第三步:裁决 - 要是真觉得你“卖亏本了”,啪!一张罚单开出来,叫你补交高额税费,硬生生把你价格给抬上去。
找活例子印证
怕自己理解有偏差,下午直接电话摇人。打给一个做五金出口十多年的老大哥,电话接通还没吱声,他先叹气:“兄弟你是不是也想问反倾销?上个月我们给欧洲的螺丝钉订单,硬是被加征了48%的税!” 我一听头皮都麻了:“这税加上去,客户还要货?” 他在那头苦笑:“要个鬼!直接退单!现在仓库堆得跟山一样,工人都在家歇着了。”
整明白对企业有多狠
挂掉电话赶紧整理笔记,这下算是真懂了反倾销对企业多要命:
- 客户跑光光:加税后的价格铁定比本地货贵,老外又不是傻子。
- 市场直接废了:一旦中招,整个国家市场几年内都别想再碰。
- 现金流卡脖子:货物压仓不算,打官司请律师还得大把烧钱,小厂根本扛不住。
最憋屈的是,有时根本不是你故意低价。像我朋友的小厂,纯粹是原材料采购有渠道,工人工资低点,生产效率高点,算下来成本天然低,结果被当作“恶性竞争”给锤了。
实战中的血泪教训
昨儿特意跑了一趟朋友厂里,他正蹲仓库门口抽烟,脚边全是打包好却运不出去的货。他说:“哥,我们这种小厂,哪懂什么国际市场规则?报价都是按成本加点利润就算。人家说我低价倾销,我打开账本一算——我特么还有赚!就这都被判‘不合理低价’,上哪儿说理去?” 他猛嘬一口烟:“现在明白了,以后报价真得把‘反倾销风险’当个成本项算进去,宁可少赚点,也比压一仓库货等死强。”
写到突然开窍
回来路上琢磨这个事,越想越觉得讽刺。政府本意是保护自家企业,结果?一棍子下去,进口国消费者买不着便宜货了,出口国小厂工人要下岗了,连带着船运、货代都倒霉。谁捞着好处?除了少数能垄断市场的当地大企业和一帮赚律师费的,其他全输。这哪是反倾销,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 前天还碰到做灯具的老王,他说现在接欧美单子都手抖,但凡量大点的订单,宁愿不接也不想踩这个雷。可你说不接单,厂子机器又在那闲着,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