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唠唠我去年考会计证的事儿。纯零基础,连资产和负债是啥都分不清那种。
为啥想考?
也不是突然抽风。那会儿不是好多声音说“35岁危机”吗,我这工作,看着还行,心里有点虚。琢磨着得搞个硬点的证傍身,看了一圈,会计门槛相对低点?脑子一热就冲了。
工具准备:省钱大法
教材和题:没报班,感觉贵。淘宝上直接买的官方指定教材和往年真题卷子,加起来还不到200块。
APP:下了个免费刷题的,碎片时间能用。
最重要:搞了个日历本,每天打卡用,完不成就画个叉,看着那堆叉贼有压迫感。
5周玩命计划(实际是6周,唉)
第一周:看书?睡觉!
拿到书直接懵圈。第一章“会计基础概念”,写的跟天书似的。什么“借贷记账法”,左边借右边贷的?看两页眼皮打架。强行看了一下午,感觉啥也没进脑子。
改!策略:上B站搜零基础讲解视频。找那种播放量高的,一个不行就换下一个看。终于找到一个东北口音的大哥讲,简单粗暴:“资产增加就放左边,负债增加就放右边,死记住!”诶,突然有点开窍了,起码知道方向了。
第二、三周:硬啃+崩溃
- 每天固定2小时:雷打不动,手机扔客厅,就坐书桌前。先看教材对应章节,再看配套视频加深。
- 狂做笔记:不抄书!就用自己的大白话写理解。比如“折旧=东西用旧了,得慢慢算成本进去”。
- 崩溃点1:学“会计分录”那几天,真的想掀桌。搞不清哪边增哪边减,做题基本全错。气得把笔记本都摔了(心疼)。
- 解决:停下做题,回去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那几个基础的“增减规则”抄了20遍贴在墙上,睡前看两眼。
第四周:做题做到吐
知识点刚过完一遍,马上开始刷真题。那感觉,跟没学过一样。
- 一天一套卷:计时做,强迫自己两小时内必须蒙完。
- “抠”错题:每道错题必须搞懂为啥错。翻书、查笔记、搜APP解析。专门弄了个错题本,红笔写着“SB!又忘了税费!”这种话激励自己。
- 手机APP利用:等公交、蹲坑时间,打开APP刷个10题选择题,管他对错,主打一个混脸熟。
第五周:复习,哪儿疼打哪儿
新卷子刷的差不多了,开始回头看:
- 把错题本上的题重做一遍,看还会不会掉同一个坑。
- 教材目录翻烂,对着目录回忆每章重点内容,想不起来就标记,重点看。
- 公式小抄:把常用公式(比如算利润、算成本的)写在便利贴上,贴满笔盒、镜子。
第六周(意外的一周):临阵磨枪
原计划5周结束战斗,结果发现大题还是不稳。咬咬牙,延长战线:
- 狂练大题:把近三年的真题大题全部拎出来,反复做,算到吐。
- 总结“套路”:发现成本核算大题都那几步:先分材料人工,再摊制造费用,算单位成本。强行记住了步骤模板。
上考场
准考证提前打好了,笔多带几支。考场就在家附近,提前溜达过去踩了点。考试那天早餐吃得贼饱,怕低血糖。
说实话手都在抖,前面选择题还看到那道计算原材料成本的大题时,心跳都加快了。深呼吸,强迫自己按平时练的“套路”一步步写下去。
出分
考完等成绩那两周比复习还难熬。查分那天手指哆嗦着输身份证号。蹦出来的分数刚过及格线,不高,但“合格”那俩字是真好看!当时就吼了一嗓子,吓得家里猫窜出去老远。
后话
证是拿到了,后来发现实际做账根本不是这回事,报税能学新的一套玩意儿,软件操作还得重新摸…不过那是后话了。至少那会儿,看着证,就觉得这几个月的辛苦没白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