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四大所打交道这事儿,真是一波三折
当时我们这小破公司想融资,人家投资方甩过来一句话:“找个正经大所审计,报告拿过来再说。”我人都傻了,平时打交道的最多是楼下代账的小李,四大所的门往哪开都不知道。
第一步就是满世界瞎打听。朋友圈、行业群发了个遍,跟无头苍蝇似的。有朋友甩了个邮箱过来:“试试这个,XX所合伙人的。”我琢磨着这邮箱比金子还贵,赶紧写了个贼正式的邮件发过去,从公司愿景写到融资计划,写了快两千字,附了个精美PPT。结果石沉大海,连个“收到”都没回。
后来托了好几层关系,总算联系上他们一个项目经理,人家倒挺直接:“您这邮件太啰嗦了,我们一天看几百封,直接说重点:公司规模、行业、要干啥(IPO?融资?)、时间要求、预算多少。”得,第一课就被教育了。
约了个咖啡厅面谈,我带了一大摞公司资料去,人家经理就拎了个平板。简单寒暄两句,人家上来就咔咔问:“账规范吗?核心单据全不全?关联方交易多不多?内控流程有没有?”问得我直冒汗,好些词儿听着都懵。我只能老实交代:“哥,我这小公司,账是代账公司做的,有些流程…可能没您想的那么‘标准’。”经理笑笑,倒是没嫌弃,刷刷在本上记了几笔,临走撂下一句:“先让团队做个初步评估,你们准备下材料清单。”
我以为准备材料简单了,结果人家发来一个Excel清单,列了足足一百多项!从公司章程、执照、银行流水、合同、工资表、甚至到租赁合同水电费单子……我跟财务俩人在档案室扒拉了三天三夜,灰头土脸的,边找边骂:“靠,三年前的房租发票去哪了?” 这还没算后面补材料被他们追着屁股要的狼狈样儿。
最要命的是访谈环节。事务所哗来了七八个人,把我们公司部门头头挨个叫到小会议室“喝茶”。那阵仗,跟审犯人似的。问运营老大:“仓库实际库存和账面记录对不上,你解释下?”问销售总监:“这个大客户回款为啥晚了一个季度,口头约定的?”我看我们副总被问得脸都绿了,出来直挠头:“他们咋啥都知道?”审计师翻账本那叫一个细,有一笔账死活找不到审批单,查了好几天,发现是老板微信上让买的设备…这玩意儿得打印出来当证据!
中间差点被“内控缺陷”这个大山压垮。事务所给我们整了个“管理建议书”,厚厚一沓,几十条毛病。什么“采购和付款是同一个人”、“报销凭证不齐”、“没有定期盘点制度”……看得老板眉毛拧成麻花,在办公室拍桌子:“这不添乱嘛全按他们规矩来,生意还做不做了!”我夹在中间,跟传话筒似的,左耳朵听着老板咆哮,右耳朵听着审计师强调“风险”“合规”,急得直冒烟。
扯皮拉锯好几轮,最终还是两边都退了一步。事务所那帮人也精,知道我们小企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列了个整改计划表:“哪些是必须马上改的(关系到报告意见的),哪些可以分步来。”我们老板这才消停点。熬了仨多月,审计师抱着像砖头那么厚的报告(光附注就快一百页)过来跟我们一条条过。签字那会儿,感觉像脱了层皮,但拿着那份盖了大红章的、写明了“无保留意见”的报告,心里那石头才真落了地。
血泪教训就几条:
- 找对人太重要,没熟人介绍摸不到门;
- 事务所喜欢单刀直入,别整虚头巴脑的,直说事;
- 提前准备好老底!合同、单据、内部文件缺一不可,火烧眉毛再找能累死;
- 沟通成本巨大,得安排专人跟所里死磕(这人最好懂点财务,能当翻译);
- 老板得做好心理准备,花钱找罪受不说,还要按人家规矩整改。
搞完这一趟,感觉自个儿都能去小公司当个合规顾问了。说白了,跟他们合作,就是一个逼着公司把裤腰带勒紧、把裤兜掏干净给人家看的过程。挺难受,但想往大了走,这关还真躲不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