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手机看到个新闻标题《宋丽萍的故事有啥启发?》,顺手点开看了眼,结果熬到半夜两点。今天一大早就琢磨着得把这事儿理清楚,搬出我的笔记本就开始折腾。
第一步:逮住核心问题
新闻里专家列了五大亮点,我对着屏幕直挠头。亮点在哪儿?直接看肯定看不出门道。我干脆把宋大姐的经历分成几大块:起点咋开始的,中途摔了什么跟头,咋成的。拿红笔在打印稿上乱划拉,纸都快戳破了。
第二步:找那些“不对劲”的地方
照着分类往里填细节,真让我扒拉出点东西:
- 她压根没资源。新闻里说她起步就一空壳子,连办公室都是借的别人仓库角落。
- 摔惨了还能爬起来。头两年项目黄了三次,欠一屁股债,供应商堵门骂街她都没关张。
- 路子野得很。别人卖产品她打包卖“解决方案”,把客户绑得死死的。
越写越觉得这人像个打不死的小强。
第三步:把专家的话当“药引子”
专家说的五大亮点,我挨个往自己扒拉的那堆料里怼:
- 他们说“白手起家”,我翻到她当年睡仓库的照片;
- 说“韧性逆袭”,我就数她破产次数;
- 提“模式创新”,我立马找出她给客户手写的服务清单……
专家的“亮”和我找的“坑”,就像麻绳正反两股搓一块儿了。
第四步:去菜市场找人唠嗑
纸上谈兵没劲,下午买菜特意绕去批发市场。跟几个老商户蹲马路牙子上瞎扯,提起宋大姐,卖干货的老王直拍大腿:“她那套‘包售后’当年可把咱坑苦了!不想跟也得跟!”这话像颗炸雷——原来‘创新’是让对手难受出来的!回家赶紧补进笔记里。
拍桌子顿悟
整理到晚上,看着满桌乱纸突然乐了:啥叫亮点?全是坑里刨出来的金疙瘩!专家夸她起步牛,我说那是被逼得没退路;专家赞她模式商户骂街才是真相。把草稿往工作群一甩:“都看看!光鲜背后全是血印子!”
结果隔壁工位老张发来条语音:“你这解读……咋透着一股土腥味儿?”我对着屏幕咧嘴笑——可不么,挖的就是泥底下的真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