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着没事,我就琢磨着公司那些长期应收账款的事儿,觉得可能收不回来,得搞点准备分录。这不一查,头都大了,分分钟可能出错,我就想赶紧记录一下自己的实践过程。
怎么开始捣鼓的?
前段时间,公司有个大客户拖欠货款快两年了,老板直接说这事儿悬了。我就拿小本本一查,好家伙,这玩意儿在账本里叫长期应收款,简单说就是钱难收回来。我得弄个坏账准备分录,防止账目乱套。我是啥都不懂,翻了几本破书,还上网搜了搜,结果越看越糊涂。有个会计朋友说,别整那些专业术语,就当是“预备点钱堵窟窿”。于是我就动手了。先在Excel里建个新表,打算试试分录操作。第一步,算出估计的坏账金额——我拿个破计算器按来按去,算出个大概数。接着记账:钱少的一方写借方,另一方写贷方。我愣是搞反了两次,弄得账对不上,气得我直跳脚。
具体操作时踩了哪些坑?
真正做分录的时候,我发现全是坑。分录格式容易乱套,要是没对齐,Excel就警告一堆错。我就粗心大意地忘了加日期,结果回头检查账都混成一锅粥。还有一个大麻烦是金额估算不准。比如,那个客户拖账比例该算多少?我随手拍脑袋写了个数字,过了几天一看,钱预留少了,差点让公司报表出洋相。后来我学精了,用个小本本把要点列出来,方便自己对照。
- 关键点是:先估损失数——别瞎猜,多看历史数据。
- 分录方向记牢:借方是现金少,贷方是坏账准备加。
- 日期和明细不能省,否则账乱了修都修不了。
小窍门是咋摸索出来的?
做完后,我回头看那些错误,总结出几个窍门避免重蹈覆辙。比如,每次分录前,我拿根红笔在纸上画流程图,标清楚每一步。估损失时,我就找老会计聊聊客户拖欠情况,别自己硬扛。还有就是定期复查——我设个手机闹钟,每个月跑一遍账,检查有没有遗漏。这些窍门特管用:
- 画个简单草图:把借方贷方对上号,不容易乱。
- 找别人帮忙核数:省得自己掉坑里。
- 定期检查旧账:别等年底才慌张。
整完这事儿,我累得半死但成就感爆棚。记账没啥难的,就是别犯懒,多试几次就熟了。下次再遇这种破事,我肯定笑哈哈地说,小菜一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