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做生意就是进货卖货能挣钱,结果自己试着开小摊卖点小吃,差点儿连裤衩都亏掉了。今儿个就来唠唠我是咋一步步搞明白成本和利润那点关系的,免得大家像我一样瞎折腾。
开头那会儿,太天真
去年夏天,我看街边卖糖葫芦挺火的,寻思着简单,这不就进点糖葫芦串串,摆个摊儿收现金嘛立马跑去批发市场,买了五十斤山楂、一堆白糖和竹签子,花了三百块。心里美滋滋地算:一串卖五块钱,卖光不就挣一大笔?完全没管别的花销。
动手干起来,一堆破事儿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开干了。先是花了俩小时串山楂,串得手都酸了,白糖熬糊了一次,白白浪费半斤。接着支摊子,找地儿,城管还跑来撵人,说没办证要罚钱。我赶紧躲开,换个角落摆摊,结果大太阳底下晒得满头汗,卖了一上午才卖出去十串。
算账的时候我就懵了:成本不光那三百块,还得加上熬糖的煤气费、串签子的时间、来回跑的交通钱。关键是,天气热得不行,糖葫芦都化了,扔了七八串,这不白瞎了吗?我掰着指头数:
- 材料钱:山楂白糖啥的三百块,加上糊掉的损失,多了二十。
- 时间成本:串山楂俩小时,按送外卖价得五十块。
- 浪费的:晒化烂掉的糖葫芦值三十块。
加起来成本快四百了,卖货才进五十五块,直接血亏。气得我直跺脚,忙活一天连饭钱都没捞回。
明白过来,调整法子
亏了这回我不死心又试了一把。提前去问城管办证,花钱交了五十块手续费,省得躲躲藏藏。还改在傍晚人多的地儿摆摊,时间短点儿省力气。材料也精打细算:只进三十斤山楂,少囤货免得浪费。卖价提到六块一串,试试水。
效果还真有差:办证后没人撵了,傍晚凉快货不坏,加上吆喝得劲儿,半小时卖光。我记账细多了,算清楚所有开支:
- 材料成本降到两百(省了浪费)。
- 证件交通费加一起七十。
- 时间减到一小时,折算三十块。
总成本三百整,卖货挣一百八,终于赚了五十。这不就开窍了?利润不是光看卖出价减进货价,还得扣掉所有花销,包括那些看不见的时间损失。
现在咋搞,不用白忙活
折腾完这事儿,我一拍脑门想通了:成本就是所有砸进去的钱和功夫,利润才是真落到口袋的。没算全就急着干,准保白瞎。现在我整啥新活计都提前列清单:材料多少钱、时间啥时候干、意外风险算进去。上次帮朋友卖书,一本十块钱,成本只三块(包括骑车送货费),轻轻松松挣笔小钱。
搞清这关系太关键了,不然累死累活折腾完,发现倒贴钱哭都来不及。大家上手前一定掰扯明白,别学我一开始那么二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