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翻账本时候突然拍大腿——香港公司的报税季又要到了!去年差点错过时间被罚钱,今年特地提前三个月就开始折腾。刚把资料全塞进税务局快递箱,赶紧把踩过的坑记下来。
第一步:搞清自己到底算不算“税务居民”
去年就在这栽过跟头。我那个香港公司,名义上注册在中环,实际连张办公桌都没租,员工全在深圳远程干活。翻开税务手册一看“业务控制及管理地点”这条就懵了。直接杀去税务局窗口问,人家指着文件说:“你们董事会开会记录?银行签字人住哪儿?决策邮件从哪个IP地址发的?”我愣是翻出半年多的腾讯会议记录、深圳办公室租赁合同,才证明经营实权在内地。拿到“非税务居民”章子那一刻,衬衫后背都湿透了。
第二步:零散收据一张都不能少
这回最怕的就是单据打架。三月专门买了台二手打印机放深圳财务室,要求香港同事把的士票、茶餐厅发票全扫描上传。结果四月份供应商寄来三张皱巴巴的货单,油墨糊得认不出金额。急得我半夜敲会计微信,人家直接甩话:“没清晰凭证的支出等于白扔钱!”硬是扯着供应商重新开了票,还附上银行水单对账。整理凭证那周我光咖啡就喝了二十多杯——
- 电子版收据按月份建了7个文件夹
- 纸质发票用燕尾夹分业务类型夹成12沓
- 跨境快递费单据单独贴满三页A4纸
第三步:死磕税率计算规则
报税表翻到利润计算页时手都在抖。会计所之前报个16.5%的税率,我掰着计算器按了三遍总觉得不对劲。打电话问税务局,对方一句话点醒我:“你们去年付给新加坡服务器的三万港币算香港收入吗?”原来香港搞的是“地域来源制”,只有本地赚的钱才交税!我赶紧把海外客户订单全拎出来,重新列了张收入分拆表:
- 香港本地展会签单:78万(实打实交税)
- 美国客户线上付款:200万(免税)
- 日本代理汇款:60万(提供合同证明服务在境外执行)
现在想想后怕,要是按会计所最早填的全额报税,得多掏六十多万冤枉钱。上周扛着半米高的文件箱去税务局交表,柜台阿姐翻着分拆表直点头:“明细清楚才好批嘛”
所以兄弟们记住了:报税前先把自己到底是哪路神仙搞清楚,破发票烂收据当宝贝存,该免税的境外收入死也要拆出来。该交的税一分不少,不该交的也别当冤大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