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调到财务部管成本核算
当时整个人都是懵的,医院领导直接拍桌子:“你们连花了多少钱、赚没赚钱都搞不清楚!”。财务老大天天被骂得抬不起头,我这个倒霉蛋被临时抓了壮丁。
回家翻了一堆资料,越看头越大:什么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分摊比例、科室核算...整得跟天书似的。干脆一拍大腿,管他娘的,先摸清钱从哪儿进来、又往哪儿流出去再说!
第一步:把医院每个角落都翻个底朝天
我抱着一大摞空表格,从门诊收费处蹲到后勤仓库,跟护士长磨嘴皮子要耗材记录,求药房大哥给药品进出明细,差点被设备科当成商业间谍。折腾了小半个月,总算把全院几十个科室的“花钱项”都列出来了:
- 药品、针管、纱布这种直接用在病人身上的(直接成本);
- 水电费、保洁、行政人员工资这种全院一起用的(间接成本);
- CT机、手术床这些大块头买的和修的钱(固定资产折旧和维护);
- 还有那些培训费、宣传单杂七杂八的开销(其他费用)...
光收集数据,打印纸就干掉了三大包!
第二步:给钱打上“标签”
数据堆成山,乱得像垃圾场。逼着自己硬啃Excel函数,笨手笨脚地把每一笔花销按科室归类:外科的麻醉药归外科,内科的降压药归内科。最难搞的是那些“大家用的钱”——比如电费,总不能全院均摊?只能按各科室面积大小和用电设备数量,吭哧吭哧地算比例分摊,算得我眼冒金星。
第三步:算清楚每个病人的“账单”
上面两步搞完,领导又拍桌子:“我要知道治一个阑尾炎到底赚没赚钱!”得,还得细分到病种。翻出近一年所有阑尾炎手术病人的病历和费用单,把每个环节的成本拆得稀碎:术前检查用了多少钱的药、手术用了多少耗材、麻药打了多少毫升、住院几天用了多少护理...折腾出一个阑尾炎的“成本模板”,累得差点进ICU。
第四步:挖出藏在细节里的“蛀虫”
对着算出来的成本数据,跟实际收的钱一比,直接吓一跳:有些病种亏得裤子都快没了!带着账本跑去跟科室主任死磕,发现后勤领耗材跟不要钱似的狂薅,手术室器械消毒流程浪费惊人。把这些“跑冒滴漏”的点一个个记下来,做成报告。
第五步:逼着所有人“认账”
前面算得再清楚,没人认等于零。我把每个科室的成本数据、亏钱原因打印成小册子,厚着脸皮堵门找科主任签字画押。有人耍赖说“我们科怎么可能用这么多电!”,我就把用电设备清单和监控录像拍他桌上...签字过程简直像打架,嘴皮子都磨薄了。
交作业那天,领导终于没拍桌子
拿着签满字的成本报告和整改建议书交上去,财务老大偷偷给我塞了个红包(年底多发了一个月奖金)。现在全院科室花钱都开始哆嗦了,毕竟成本一清二楚,亏了钱就得自己背锅!这活儿干完瘦了五斤,也算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