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团队推翻美室温超导研究,Nature发表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文章?
美国人也学会了'抛砖引玉'…
南京和武汉的科教水平如何?
我国科教第三城,一定是南京,理由如下:第一,大学数量和质量
先看南京市: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8南京市大学名单,总共53所(军校除外),其中一本、二本、三本等本科35所,专科学校18所,比较不错的大学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以下是具体名单,供大家参考。
再看武汉市大学情况: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武汉市大学名单,总共84所,其中一本、二本、三本等本科46所,专科学校38所,比较不错的大学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以下是具体名单,供大家参考。
仅从数量上来看,武汉市高校数学目前非常多,比南京市要多出31所,在校学生规模也要多很多。
但要看大学不能仅看数量,还要看质量,譬如211以上大学,其余的二本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对本地的高等教育影响力有限。
南京市拥有8所211大学,武汉市是7的211大学,旗鼓相当。
第二,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仅仅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武汉市比南京市的GDP要多一点,这是由于武汉市当年区划调整时,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合并,才成就了巨无霸的武汉市。如果以高质量发展指标来看,南京市人均GDP要比武汉市高出2万元左右。
两地经济发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还有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地大学生毕业后流失比例。曾经有媒体报道,武汉市虽然在校人数非常多,但每年最后能够留在武汉的比例却非常低,大部分毕业后都流向了北上广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而这方面,南京显然要比武汉更具优势。
第三,看未来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武汉虽然是中部地区目前最大的城市,也是全湖北省集全力之力打造的省会城市。但毕竟整个湖北省经济实力与江苏省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江苏省,正在全力支持南京市的发展,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支持南京市创新发展,而科教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
未来,更看好南京。安徽省有哪些好的一本大学?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得知安徽省一共有119所本科专科高等教育院校,其中共有所一本类院校,以下做逐一说明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简称中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位列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是理工类院校。
2.合肥工业大学
简称合工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院校,是理工类院校。
3.安徽大学
简称“安大”,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高校。是综合类院校。
4.安徽师范大学
简称安师大,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创办于1928年,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师范类院校。
5.安徽农业大学
大学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农林类院校。
6.安徽工业大学
大学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7.安徽医科大学
简称“安医大”,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
8.安徽理工大学
大学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理工类院校。
9.安徽建筑大学
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0.安徽财经大学
简称“安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
11.合肥学院
12.安徽中医药大学
13.安庆师范大学
14.淮北师范大学
15.合肥师范学院
16.阜阳师范学院
17.皖南医学院
以上数据根据百度整理
以上一本院校中,211和985类的高校,在安徽一共就3所,分别是中科大、合工大以及安徽大学。所以这三所大学实力在安徽排前三是毋庸质疑的了。
余下的众多高校中,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都是曾经国立安徽大学的一部分,校史悠久,实力雄厚。安徽财经大学以及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也颇具实力,在专业领域有着一席之地。如果对其学校自身的领域感兴趣,建议考虑。
愿以上参考数据可以帮助到您,祝您幸福!
中科大科学家多吗?
基础研究是顶尖大学真正的科学之本,也是推动从零到壹突破的创新之源,中科大之所以能够建校六十余年就达到了复旦、上交、浙大、南大等兄弟院校百余年厚积薄发才到达的高度。
正是在于潜心基础科研,执著原始创新,勇闯科研无人区,即使前路暂时迷茫,但是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最终山重水复,守得云开。
在一份大国工匠榜单中,25名在大国重器打造和重大科技成果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国工匠”,有5人次是中科大校友:分别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院士以及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研究员。
中科大为何大国工匠辈出?很大的原因是中科大人甘坐冷板凳,吃得了清华北大吃不了的苦,“不要命的上科大”,勇攀科学的高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三年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科教报国的瑰丽答卷。
科大人一直有潜心科研的宝贵精神传统。连续三年空缺的情况下,2013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颁发给了中科大校友赵忠贤院士和中科大教授陈仙辉院士。
陈仙辉院士在高温铁基超导领域甘心坐“冷板凳”,十年功夫终始成,他深情感谢科大,表示若是在其他学校,不会等待自己长达十年苦苦追寻而换来难以确定的一鸣惊人。
同样,中科大数学学院陈秀雄、王兵教授,两师徒为了证明数学界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猜想,从写作到论文发表历时11年,终究在全球数学四大顶刊上刊载出长达120多页的重磅文章。
像上述甘坐冷板凳的科学家在外界很少,在中科大却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中科大处处皆是低调谦逊的大师,转身腾挪间都可以看到青年学子在讨论。
中科大的大国工匠和创新能手,他们身上所展现出强烈的报国情怀、奉献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科大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升华。
相比之下,每年经费高达300亿的清华,每年经费高达200亿的北大,在大国工匠中几乎挂零的存在,他们在最硬核的榜单中没有了身影,在各类大跌眼镜的热门事件中却常常成为主角。
诚然,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言“偌大的中国,只有中科大才能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中科大甘坐冷板凳的“笨人”太多,网红学校的“聪明人”更是不少,最后“笨人”打败了“聪明人”,写就了一段段大国工匠的精彩人生。
中国著名年轻科学家?
向南林、赵海清(羌族)、 尼玛拉木(女,藏族)、 刘春红(女)、宋征宇、张泉灵(女)、胡果(女)、金晶(女)、王洪军、谭晶(女)。
爱军精武,潜心践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沈阳军区某部高炮团连班长向南林;
舍生忘死,在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绵阳北川县陈家坝乡党委书记赵海清(羌族);
不畏艰险,穿梭于雪山峡谷为藏区百姓传递真情的云南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邮递员尼玛拉木(女,藏族);
顽强拼搏,在奥运赛场上展示中国力量的国家举重队运动员刘春红(女);
勇攀高峰,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屡立战功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
奋不顾身,勇于追击重大事件现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张泉灵(女);
奋笔耕耘,在重大事件中及时发出舆论先声的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主编胡果(女);
英勇无畏,用柔弱身躯毅然守护奥运火炬的上海普陀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工会副主席金晶(女);
勤学苦练,成功开创轿车修复新工艺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焊装车间工长王洪军;
德艺双馨,用优美歌声和真挚爱心奉献社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演员谭晶(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