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诗,李敖和赵丽华到底有什么关系与纠葛?
刚看到端木賜香写的《李敖咋得罪了你捏?》非常客观、理智,不愧是史学教授。作为赵丽华老师的好姐妹、好朋友,不知道端木赐香李教授又是怎样评价赵丽华骂李敖一事的呢?
以下是我浅显的认知:
1.赵丽华是一个单身女人,她一直宣扬女性独立、男女平等、女人半边天的思想,她是为胡茵梦打抱不平。有人说,那以前为什么不骂李是人渣?
2.赵是女作家、女画家,现在发展为女商人,商人都有资本逐利、见风使舵的天性。这个大事件,她当然要蹭热度,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增加更大的知名度,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德不配位。有些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心态、品质、德行、修为,没有跟上地位的提高而提高,也就是心态膨胀,无法认清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呈一时口舌之快。
静观各路大咖的江湖论剑、血雨腥风!!!!
在朋友圈里发的一篇诗文如何转发到头条上?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这个问题应该由你来给大家解答啊。
据我所知,有三条途径。
首先,如果你被悟空问答邀请或者自己注册成功,你可以发在悟空问答。
例如我有一首诗,谈论“梨花体”,最初发在中国诗歌网。恰巧不久悟空问答提问怎样看待“梨花体”,我就拿这首诗做答案了。
这首诗的片段长这样:
“诚实是诗的品质
小孩的话都是诗
口水诗是对人类童年的怀旧
填词作赋而满口伧俗精明
比梨花体更为可笑”
其次,可以发在微头条。
这个我不太懂,如果微头条就是头条微博,那140字以上的诗文可能发不完整。
第三,成为头条作者,可以把自己的诗文作品直接发在自己的专栏。
我一直没有发过,因为自己命题立意写文章比起回答现成的问题麻烦。
但太懂格律就不会写诗?
谢反复邀请,就说两句。
有人说:不懂格律就不要写诗,但太懂格律就不会写诗,你认同吗?
这句话前后都是笑话。
不懂格律就不要写诗这是个对格律半通不通的人说的话。只有不懂格律的人,才把格律看得重要或者视为仇雠,认为不懂格律就不要写诗。
诗是什么?诗是言情表志的韵文。
哪一个字说了写诗就必须懂格律?中国的诗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其中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其中只有近体格律诗就是必须遵守平仄格律的诗体。大家兴之所至,写现代诗,写文言文的古体诗,只要押韵和诵读顺畅,诗意汹涌即可,完全不必理会平仄格律。
唯有在学习创作近体格律诗中的绝句、律诗和排律的时候,我们不懂格律就不要轻易动手,否则容易自曝无知、贻笑大方。
但是并不影响大家用写诗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感动读者啊。诗体在不断进步、演化,即便新出来的“梨花体”、“乌青体”、“幼儿园体”,只要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建立起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通感,那就是好诗,何必要懂格律?
只是要记得不懂格律,就不要乱标注自己的诗是“绝句”、“七律”之类的格律诗专用名称就好。
诗的世界,海阔天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体诗只是九天之上的顶层,不懂格律,不去触碰就好,写诗是没有问题的。
太懂格律就不会写诗这句话就更是瞎扯。这完全就是个不了解格律的人闭门造车,自欺欺人。还是认为平仄格律太难了,会限制诗人的浪漫情感冲突,不利于作者内心诗意的表达。
说到底,还是不懂格律的人对格律的恐惧感让他们产生了这种错觉。
格律是什么?
格律是帮助诗人创作近体格律诗的一套平仄关系。说穿了,就是一套工具。我们学会了使用之后,用不用看具体情况,当我们觉得要表达的内容在格律限制之内会产生冲突,那就不限制在格式之内就好了呀。
平仄格律只是一套入门工具,能让学习近体诗创作的人最大程度的避开汉字发音在诗句中的冲突,也就是说按平仄来,肯定没问题。但是不按平仄来,也不一定有问题啊。平仄发明之前的汉诗、魏晋风流古诗、玄言诗、庾信、鲍照的清音、谢朓、陶渊明这些诗歌大拿的作品,哪一首不是好诗呢?那个时候甚至连“四声韵”都没有成型,不照样惊天地而流芳百世?
真懂格律的人,根本不会被规则所限制。
不敢写诗,不论是不懂格律,还是已经懂了格律,生怕自己的创作破坏了规矩,其实心态都是一样的,就像不会开车或者刚拿到驾照的人,瞻前顾后,处处小心,自然无法把车开起来。
熟悉了平仄格律之后,就像个老司机,所有程序、规则都了然于胸,开车就好像是吃饭一样的生活技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庖丁解牛而不坏刀,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才是太懂格律的人的境界。
诗意纵横驰骋,天地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皆为我用,有什么不敢写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格律和情感哪个更重要?
一首好诗,一定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的统一。格律是形式,情感是内容,你说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这是不言自明的。
内容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形式是内容的载体,起辅助作用。我们有时候看到有些诗,非常讲究格律平仄,但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就一堆接一堆华丽的文字,因而引不起我们阅读的兴趣。我们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因为她原本就没有表达什么……而有些诗,形式服从内容,甚至为了内容牺牲了形式,可仍然是千古流传的好诗……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不是,内容才是最最重要的。
关于诗,还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功夫在诗外。她是对诗歌情感内容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当然,有了好的内容,再来追求好的形式表达,这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总起来说,内容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而好的内容,必须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如此这样的诗,才是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好诗,才是大家喜爱的艺术佳作……
快速识平仄的方法?
平仄是汉字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仅影响着诗歌的格律韵律,还直接关系着文章的优美度和语言的节奏感。对于初学者来说,识别平仄可能需要一定的功夫,但是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其实是非常容易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平声和仄声。平声即平声韵,也就是声调平稳的韵脚,如“天”、“人”、“言”等。而仄声则是仄声韵,指声调上升或下降的韵脚,如“春”、“秋”、“过”等。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呢?这里推荐两个简单的方法:
方法一:看拼音。平声的拼音通常是“ā、ē、ě、ō、ī”,而仄声的拼音则是“á、é、í、ó、ú”。
举个例子,比如一首古诗中出现了“春物悠然,离人徐行”,可以通过看拼音来快速地判断哪些字是平声和仄声。
“春”读成“chūn”,是平声,“物”读成“wù”,是去声,即仄声,“悠”读成“yōu”,是平声,“然”读成“rán”,是仄声,“离”读成“lí”,是去声,即仄声,“人”读成“rén”,是平声,“徐”读成“xú”,是去声,即仄声,“行”读成“xíng”,是仄声。
方法二:听韵律。将一段文本读一遍,注意语气的起伏和声音的高低,能够听到平仄的差别。如果一个字读起来声音高昂,有力度,那么很可能是仄声;如果读起来音调平稳,没有明显的起伏,那么很可能是平声。
以前面的古诗为例,如果我们按照韵律念出来,就会发现“春物”、“人徐”、“过烟”等都是抑扬顿挫的仄声,而“悠然”、“离人”等则是平稳舒缓的平声。
总之,识别平仄的方法既有拼音分析,也有听韵律感受。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结合这两个方法,多听读经典文学作品,不断积累实战经验,逐渐扎实自己的基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