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就来唠唠这个“盈余公积”到底能干嘛使。这玩意儿,听着挺专业的,捅破了也就那层窗户纸。我自个儿也是在实践里一点点摸索过来的,不是啥科班出身的大拿,说的都是大白话,大家凑合听。
记得刚开始接触公司账目那会儿,看到报表上有这么一项“盈余公积”,我就纳闷,这到底是啥钱?放那儿干嘛的?问了老会计,又自个儿翻了些资料,大概明白了点。
我实践中遇到的盈余公积用途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公司赚了钱,但没全部分给股东,而是留下来的一部分家底。攒着这笔钱,总得有它的用处,不然放着发霉?我琢磨着,主要就这么几个去处,也是我实际工作中碰到过的:
-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就是用来“填坑”。
你想,做生意哪有稳赚不赔的?万一哪年公司经营不善,亏钱了,账面上就难看了。这时候,这个盈余公积就能派上用场了。拿它去补亏损,这样账面上就不会那么吓人,至少能让公司缓口气,不至于一下子就垮掉。我记得之前待过的一个小厂子,有一年市场不亏得挺厉害,后来就是动用了点盈余公积,才把那个窟窿给稍微堵上点,不然年报都过不去。 - 第二个用处,就是“壮大门面”,也就是转增资本。
这个听起来好像有点虚,但实际挺常见的。公司赚了钱,除了分红,还可以把一部分盈余公积按照股东的持股比例,转成大家伙儿的“股份”或者说“出资额”。说白了,就是把留在公司账上的利润,变成老板们名下的“本钱”。这样做的好处是啥?一方面显得公司注册资本多了,实力强了,对外谈合作啥的也更有底气;另一方面,对股东来说,虽然没直接拿到现金,但手里的“股份”多了,也算是资产增加了。我们之前公司就干过一次,当时是为了准备融资,就把一部分盈余公积转增了资本,让公司规模看起来更大些,方便跟投资人谈价钱。
基本上,我实践中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两个用途了。可能还有别的说法,比如支持扩大再生产啥的,但那个感觉有点笼统,还是会体现在账目上,要么是弥补了未来可能的亏损风险,要么就是以某种形式增加了公司的实力(比如转增资本后更有能力去贷款扩大生产)。
这盈余公积就像是公司的一个“小金库”或者“战略储备”,平时攒着,关键时刻能救急(弥补亏损),太平盛世也能用来强身健体(转增资本)。理解了这点,再看财务报表,感觉就没那么懵了。
这就是我个人对盈余公积用途的一点实践体会,说得比较糙,希望能帮大家理解。都是自己一步步踩坑总结出来的,不一定完全对,大家多交流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