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前段时间捣鼓那个“波士顿矩阵”的经历。一开始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公司里产品线越来越多,有卖得好的,有半死不活的,还有些刚推出来看着挺热闹但不知道将来咋样的。手里资源就那么多,钱和人都得用在刀刃上,但具体怎么分,心里挺没谱的,感觉拍脑袋决策的时候多。
后来听人说了这个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听着好像挺厉害,能把业务分成啥“明星”、“现金牛”、“问题”还有“瘦狗”四种。我寻思,管他,试试呗,总比瞎猜强。
第一步:扒拉数据,头都大了
要用这玩意儿,先得有两个数:一个是市场增长率,就是你这产品所在的整个市场蛋糕明年能变大多少;另一个是相对市场份额,简单说就是跟你最强的那个对手比,你占多大份量。听着简单,真找起来可费劲了。
市场增长率还好点,查查行业报告,看看分析文章,大概能估摸个数。但这玩意儿也不是那么准,好多报告说的都不一样,我就取了个大概的平均值,心里有个数就行。
相对市场份额这个就麻烦了。自己的销售数据好拿,但对手的数据?特别是那些没上市的小公司,根本不知道人家卖了多少。没办法,只能连蒙带猜,结合一些公开信息、销售那边的反馈,还有自己跑市场的感觉,估算了一个。我知道这数肯定不准,但总得有个数才能往下走。
第二步:画格子,把产品“扔”进去
数据大概有了,我就找了张大白纸,画了个十字,分成四个格子。横轴是相对市场份额,左边高右边低;竖轴是市场增长率,上边高下边低。
然后就开始“扔”产品了。把我们公司当时主推的几个产品,根据刚才估摸的数据,一个个往格子里放。
- 右上角(高增长,低份额):放进去了几个新推的产品,市场看着挺火,增长快,但我们刚进去,份额小,能不能成气候还不好说。这就是他们说的“问题”业务,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投钱,怕打水漂;不投,又怕错过机会。
- 左上角(高增长,高份额):有那么一两个产品,市场本身就在快速发展,我们自己也做得不错,占了不少地盘。这应该就是“明星”业务了。看着就高兴,感觉是未来的希望,得多给资源,让它们继续跑快点。
- 左下角(低增长,高份额):放进去的是我们几个老牌产品,市场没啥大增长了,甚至有点萎缩,但我们是里面的老大,份额很高,利润也稳定。这就是“现金牛”,不用费太多心思,它们也能稳定给我挤奶(赚钱),养活其他业务。
- 右下角(低增长,低份额):这个角落最惨,放了几个半死不活的产品。市场本来就不行了,我们自己也做得不没啥份额。这就是所谓的“瘦狗”业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一直耗着也不是办法。
第三步:看图说话,做决定
画完这张图,往后退一步看,心里一下子亮堂多了。以前觉得一团乱麻,现在每个产品的位置和状态都清清楚楚。
对着这张图,我们内部讨论就好办多了:
- “明星”产品:大家都同意,得加大投入,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趁热打铁,把市场地位再巩固巩固。
- “现金牛”产品:主要任务是维持现状,别出乱子,保证利润就行。不需要再砸太多资源去搞创新或者扩张了,把赚来的钱支持“明星”和“问题”业务。
- “问题”产品:这是讨论最激烈的。到底哪个有潜力变成“明星”,哪个可能会掉到“瘦狗”区?我们挑了其中一两个看起来最有希望的,决定再投点资源试试水,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其他的就先放放,或者干脆减少投入。
- “瘦狗”产品:这个比较干脆,大家一看都摇头。几个实在没啥前景的,就逐步收缩,停掉算了,别再浪费资源了。有那么一两个还有点特殊用途或者能捆绑销售的,就先留着,但不再投入新的资源。
整个过程搞下来,虽然前期找数据挺烦的,但形成的这张图确实管用。它不是啥万能药,数据也不可能完全精确,但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让大家能坐下来,基于一个共同的框架去讨论资源分配,而不是凭感觉吵架。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决策思路清晰了很多,知道劲儿该往哪处使了。
反正,这东西用起来就这么个过程,没啥特别高深的理论,关键还是得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去扒拉数据,然后敢于根据分析结果去做取舍。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