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嘮嘮成本会计核算这事儿。这玩意儿,听着挺高大上,做起来,尤其是刚上手那会儿,真是一把辛酸泪。我自个儿也是从一头雾水开始,慢慢摸索过来的。
刚开始接触成本,那叫一个乱
想当初我刚到那家小工厂上班,说是让我负责成本。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以前在学校学的那些理论,跟实际操作完全是两码事。老板也不懂这些,就想要个准数,看看咱这产品到底赚不赚钱,别亏本就行。
那时候,厂里也没啥正规流程。领料就一张手写单子,工人计件嘛报个产量上来,制造费用更是五花八门,电费、水费、机器折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全都混在一块儿。
第一步,我只能硬着头皮上。先从最直接的开始,就是材料和人工。我每天就守在仓库门口,看领料单,下班了就去车间对产量和工时。那段时间,腿都快跑细了。
- 把领料单一张张对着产品型号整理算出每个产品大概用了多少料。
- 把工人的计件工资单汇总,也分摊到具体的产品上。
这俩还好说,毕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虽然麻烦,但至少有源头可以查。
最头疼的制造费用分摊
真正的挑战是那些间接费用,也就是制造费用。这玩意儿咋分?一开始我图省事,直接按产量平均分。比如总共有1000块制造费用,生产了1000个产品,那就每个产品摊1块钱。
干了一段时间,就发现不对劲了。有的产品工序复杂,用的机器时间长,耗电多;有的产品简单,几下就搞定。都摊一样的钱,这明显不公平,算出来的成本肯定不准。
我就开始琢磨,不能这么简单粗暴。我跑去跟车间主任聊,问他们哪些产品加工时间长,哪些设备耗电厉害。又去翻过去的电费单子,看机器铭牌上的功率,估算不同产品用了多少电。
然后我尝试用工时来分摊。就是把总的制造费用,按照各个产品耗费的总工时比例来分。这样一来,感觉稍微靠谱点了,至少考虑了加工时间这个因素。
摸索不同的核算方法
后来厂子大了点,产品种类也多了,有些是按订单生产的,有些是成批量生产的。我就发现,光用一种方法好像也不行。
我就去查资料,问了些老会计。才知道有分批法、分步法这些名堂。说白了:
- 像那种定制的,或者小批量订单的,就用分批法,一个订单(一批产品)单独算成本,从领料、人工到费用都归集到这个订单上。
- 像那种大批量连续生产的,比如标准件,就用分步法,按照生产步骤来算,比如先算半成品成本,再一步步往下算,直到产成品。
我们厂子两种情况都有,我就结合着用。接到特殊订单,就单独建个批次卡,单独核算。常规产品,就按生产流程,分步骤归集成本。
我还弄了个简单的表格模板,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这几大块都列清楚,制造费用下面再细分,比如电费、折旧、修理费啥的,然后确定好分摊标准(比如按机器工时、按人工工时),这样每个月就往里填数,公式自动算,清晰多了。
最终的效果与持续改进
这么折腾下来,虽然过程挺麻烦,但算出来的成本,确实比以前靠谱多了。老板能更清楚地看到哪些产品利润高,哪些可能在亏钱,定价的时候心里也有底了。仓库那边的数据,车间那边的工时,也都比以前规范了一些,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数据最终会影响成本核算。
这活儿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生产工艺变了,材料价格波动了,人员调整了,都可能影响成本,分摊方法也可能需要跟着调整。
所以说,成本核算这玩意儿,就是个细活儿、累活儿,得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去实践、去调整。没有什么方法是绝对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我也就是分享下我自个儿摸爬滚打的过程,希望能给正在头疼这事儿的朋友一点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