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这个“材料成本差异”的事儿。不是讲啥大道理,就是把我自个儿琢磨这玩意儿的过程,给大家说道说道。
我记得刚开始自己瞎鼓捣一些小玩意儿卖的时候,特别是用木头做点小东西,老觉得账对不上。有时候觉得自己卖得不错,但算下来,兜里剩不了几个子儿。后来就琢磨,问题出在哪了?
我是怎么开始算这个差异的
我也没啥概念,就是买木头花了多少钱,卖了多少钱,简单一对减。但这样太粗了,有时候木头买得贵,有时候边角料用得不浪费多了,这里面的门道根本看不出来。
后来跟一个做过小工厂管理的老哥聊天,他点醒了我。他说你得有个计划,或者说,你得先预估一下,做这批东西,材料大概得花多少钱。这就是所谓的“计划成本”或者叫“标准成本”。
我就试着这么干了。比如,我计划做10个小木凳,我先算大概需要多少方的木材,什么等级的,按市场价大概是多少钱,心里就有个数了。这个数,就是我的“计划成本”。
然后,等我实际把这10个凳子做完了,我就把我真正买木头花的钱,比如发票上的金额,还有实际用了多少料(有时候买得多,用不完的得刨掉),仔仔细细记下来。这个就是“实际成本”。
弄明白差异是咋回事
这下就简单了。我拿着实际花的钱(实际成本),减去我一开始计划的那个数(计划成本)。
实际成本 - 计划成本 = 材料成本差异
这不就出来一个差额嘛
- 如果算出来是正数,说明实际花的比计划的多。比如说,计划花100块,结果实际花了120块,120 - 100 = 20。这20块就是多花了,老哥管这个叫“超支差”。
- 如果算出来是负数,那就说明实际花的比计划的少。比如计划花100块,结果只花了90块,90 - 100 = -10。这就说明省了10块钱,这叫“节约差”。
我发现搞明白这个差异挺有用的。每次一算,是超支了还是节约了,心里就有底了。
如果是超支,我就得琢磨琢磨:
- 是不是买木头的时候没砍价,买贵了?(价格原因)
- 还是做的时候手艺不行,废料太多了?(用量原因)
如果是节约了,那也挺看看是哪个环节做得下次继续保持。
就这么个简单的减法,帮我把材料这块的成本控制得越来越明白了。虽然算起来有时候挺繁琐,特别是刚开始记录实际用了多少料的时候,得一块块量,但习惯了就至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辛辛苦苦干半天,钱去哪了都不知道,一笔糊涂账。
这就是我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这个“材料成本差异”的过程,没啥高深的理论,就是实打实地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