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之前弄那个“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的事儿。这玩意儿,听着挺唬人,搞明白了也就那么回事。主要是得细心,一步步来。
刚开始接手这块的时候,有点懵。之前的账目,怎么说,有点乱,或者说不太符合我现在想看清楚每一笔钱花在哪儿的习惯。特别是员工工资、福利、社保这些,一个月下来杂七杂八的,混在一起真让人头大。我就想着,不行,得整个清晰点的明细账,以后查起来方便,月底做报表也省事。
第一步:准备工作
我先是找了个空白的账本,当然现在用财务软件的多了,但我当时习惯先用纸质的捋一遍思路,感觉更踏实。选哪种格式?看来看去,还是觉得三栏式的最实用。就是那种有借方、贷方、余额三栏的,一目了然。你知道钱是付了(记借方),还是欠着(记贷方),还欠多少(看余额)。
第二步:确定明细科目
光有个总的“应付职工薪酬”还不够细,我得知道具体是啥钱。我就在这个总账科目下面设了几个二级明细:
- 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这是最大头,平时发工资条那个数。
- 职工福利费: 比如过节发的米面油,或者搞活动花的钱。
- 社会保险费: 公司给员工缴的那部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 住房公积金: 公司缴的那部分公积金。
- 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 这两项按规定提的,也得单独列出来。
这么一分,每一笔钱是干嘛的就清清楚楚了。
第三步:开始登记
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动手登记了。这个过程就是把每个月发生的跟员工薪酬相关的事,一笔一笔写到对应的明细账页上去。
比如,计提工资的时候: 这个月该发多少工资,还没发,先欠着。那就在“工资”这个明细账页的贷方记一笔,余额就增加了,表示公司欠员工的工资多了。
发工资的时候: 从银行付钱了,那就在“工资”明细账页的借方记一笔,表示付掉了,余额就减少了。
交社保、公积金也是一样: 计提的时候,就在“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这些明细账页的贷方记上;实际去社保局、公积金中心交钱了,就从银行划款,然后在这些明细账页的借方记账。
摘要栏也很重要: 每记一笔,都要在摘要里写清楚是干嘛的,比如“计提3月工资”、“发放3月工资”、“缴纳3月社保费”,这样以后回头查账才方便。
第四步:月末结账与核对
到了月底,我就把每个明细科目的借方、贷方发生额都加总一下,算出月末余额。然后,关键一步来了,把所有这些明细科目的余额加起来,看看跟总账科目“应付职工薪酬”的余额能不能对上。 如果对上了,那这个月基本就没啥大问题。如果对不上,那就得回头一笔一笔查了,看是哪个环节出错了。
刚开始弄的时候,偶尔也会有对不上的情况,多半是哪笔分录记错了科目,或者数字抄错了。这时候就得耐心点,像侦探一样去找问题。
的感觉
把这套明细账弄顺畅之后,感觉好多了。每个月员工成本这块清清楚楚,老板问起来,或者自己做分析,心里都有底。而且月底填资产负债表的时候,那个“应付职工薪酬”项目的数字,直接看总账余额或者所有明细账余额合计数就行,特别方便。
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个细致活儿。 只要把科目分清楚,每一笔业务发生时,想明白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应付款,是付了钱还是先欠着,然后对应着记到借方或者贷方,勤核对,基本上就没问题了。对我来说,这就是个从混乱到清晰的过程记录,现在用起来挺顺手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