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搞基金那会儿,每天心里都挺痒痒的,就想知道自己买的那几只今天大概是涨了还是跌了。可问题是,基金公司每天公布净值都要等到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白天交易时间那叫一个干着急。
我就琢磨着,得找个法子提前看看大概情况。我就直接去基金公司的官方网站上翻,或者在我买基金的那个银行APP里找。想着官方渠道总该有?结果发现,它们白天更新的很多时候还是昨天的净值,对于当天的情况,帮助不大。银行APP有时候会显示收益更新,但那个也不是实时估算的净值。
碰了几次壁之后,我就到处问,也上网搜。发现很多人都在提一些第三方的理财平台,说上面能看“净值估算”。我当时就有点好奇,这玩意儿靠谱吗?
于是我就开始动手试了。
我下了几个大家提得比较多的财经APP,就是那种能买卖基金、看股票行情的大平台。装好之后,把我持有的几只基金加到自选或者持仓里。
你别说,还真有!在基金详情页或者持仓列表里,确实有个“估算净值”或者“实时估值”之类的东西。它会显示一个百分比,红的绿的跳动着,旁边还有个估算的净值数字。
这个是怎么来的?我琢磨了一下,又看了看平台的说明。大概意思就是,这些平台会根据基金上一季度公布的持仓报告(主要是股票),然后结合当天股市里这些股票的实时涨跌情况,加权算出来一个估算的基金涨跌幅。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
后来发现的一些事
用了段时间,我慢慢发现了一些门道:
- 估算不是完全准确的。 这点很重要。它毕竟是根据过去的持仓和当前的股价估的,基金经理可能早就调仓了,或者基金里不全是股票,还有债券、现金啥的,这些都会影响实际净值。估算值和晚上公布的实际净值经常会有出入,有时候差别还不小。
- 指数基金的估算相对准一点。 为什么?因为指数基金的目标就是跟踪某个指数,它的持仓相对透明和稳定,大部分就是指数里的那些成分股。所以平台根据指数的实时涨跌来估算,误差通常会小一些。
- 不是所有基金都有估算了。 好像是政策变了还是怎么,我注意到,后来很多主动管理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甚至一些债券基金,在这些平台上慢慢就看不到估值了,或者直接提示“暂无估算”。反倒是指数基金的估算基本都还在。
我现在是怎么做的?
我现在主要还是用那几个大的第三方平台来看估值,但心态完全变了。
- 主要就是看看指数基金的估算,比如我买的沪深300、科创50这些指数基金,估算数据能让我对今天大盘的整体表现带动基金的情况有个大概的数。
- 对于那些主动管理型基金,就算平台还显示估值,我也就随便瞟一眼,不怎么当真了。因为我知道那个误差可能比较大。
- 我彻底明白了,这个估算值最大的作用就是满足一下我白天的“好奇心”,让我对市场波动有个感觉,不能作为买卖操作的精确依据。
从一开始抓耳挠腮想知道实时净值,到后来找到估算工具,再到明白估算的局限性,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实践过程。现在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参考指标,看看热闹,最终还是要以晚上基金公司公布的那个官方净值为准。这样心里踏实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