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会计分录里的“借”和“贷”,真是头疼过我好一阵子。刚开始学的时候,脑子完全是懵的,啥符号,啥意思,根本搞不清楚。
我记得那时候,看书上说“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还有什么“左借右贷”。行,我就死记硬背这个“左借右贷”。可真到做题、或者自己琢磨一笔业务的时候,又卡壳了。光知道左边是借、右边是贷,可问题是,哪个科目该放左边,哪个该放右边?这才是关键。
后来我琢磨了半天,加上看了不少资料,又自己瞎练,总算摸到点门道。别把“借”和“贷”想得太复杂,就当它们是两个记账的“方向”或者“位置”标记。关键在于,你要知道啥东西增加了记哪边,啥东西减少了记哪边。
我的笨办法:先分大类
我就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先把所有乱七八糟的科目分成几大类:
- 资产类: 就是公司自己的东西,能换钱的,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别人欠我的钱(应收账款)、仓库里的货(存货)、买的设备、房子车子这些。
- 负债类: 就是公司欠别人的钱,比如找银行借的钱(借款)、欠供应商的货款(应付账款)、欠员工的工资(应付职工薪酬)。
- 所有者权益类: 就是老板投进来的钱(实收资本/股本)、公司自己赚的钱留存下来的(未分配利润)。
- 成本/费用类: 就是公司为了赚钱花出去的钱,比如买原材料的成本、给员工发工资、交房租水电、打广告花的钱。
- 收入类: 就是公司赚钱的来源,比如卖东西收到的钱、提供服务收到的钱。
再记增减方向
分清楚大类后,我就开始记它们的增减方向对应的“借”和“贷”了。这个是核心,我当初就卡在这儿。
- 资产 和 成本/费用 这两类,性质有点像,都是“进来”或者“花掉”的感觉。它们俩是: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 比如,我用现金买了办公用品。现金(资产)减少了,就记在“贷”方;办公用品(可以看作费用,或者低值易耗品资产)增加了,就记在“借”方。
- 负债、所有者权益 和 收入 这三类,性质有点像,都是“欠着”或者“收到”的感觉。它们仨是:增加记在“贷”方,减少记在“借”方。 比如,公司找银行借了笔钱。银行存款(资产)增加了,记“借”方;银行借款(负债)也增加了,那就记“贷”方。
实践出真知
光记不行,得练。我就找各种简单的业务来练手。
比如,收到客户还的欠款1000块,存到银行了。
- 分析:涉及哪几个科目?银行存款(资产)、应收账款(资产)。
- 判断增减:银行存款增加了1000,应收账款(别人欠我的钱)减少了1000。
- 套用规则:资产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
- 写分录: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应收账款 1000
再比如,用银行存款支付了房租500块。
- 分析:涉及科目?管理费用(费用,或者销售费用看用途)、银行存款(资产)。
- 判断增减:管理费用增加了500,银行存款减少了500。
- 套用规则:费用增加记借方,资产减少记贷方。
- 写分录:
借:管理费用 500
贷:银行存款 500
我就这样,碰到一笔业务,先不急着写借贷,先分析涉及哪几个账户,判断它们是资产、负债、权益、成本费用还是收入,然后看这笔业务是让它们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再套用那个“增减方向规则”,把借贷写出来。再检查一下,“借方金额合计”是不是等于“贷方金额合计”。
一开始很慢,经常出错,但练得多了,就慢慢熟练了。感觉就像开车,刚开始手忙脚乱,离合刹车油门都搞不清,开多了就成本能反应了。
这玩意儿没啥捷径,就是先理解那几大类账户的性质,记住它们的增减对应哪个方向(借或贷),然后就是不断地拿实际业务去套、去练。时间长了,自然就分清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