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今天就来聊聊成本这事儿,好多人都问成本到底咋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网上那些理论一套一套的,看着头大。我就不说那些虚的了,直接讲讲我自己是咋干的,一步步捋下来。
我之前弄过一个小项目,感觉老是不挣钱,或者说挣得不明不白,心里没底。老板让我去把成本彻底搞搞清楚,看看钱到底花哪儿去了。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
第一步:先别坐办公室,去现场看
我第一件事不是翻账本,而是跑到生产线上(或者说业务发生的实际地方)。你要分析一个东西的成本,你得先知道这东西是咋来的?
- 我先去跟着工人师傅,看他们从领料开始,一步步怎么操作,用了哪些机器,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 拿着个小本本,把看到的流程、步骤都记下来,尽量细。比如做个零件,要切割、打磨、钻孔、喷漆,每个环节都看了个遍。
- 跟老师傅聊天,问问他们觉得哪个环节最费事,哪个环节材料损耗可能比较大。他们干活的人,感受最直接。
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对整个过程有个直观认识,后面分析数据才不会脱离实际。
第二步:扒拉最明显的成本——直接材料
看完流程,心里大概有谱了。接着我就开始算最直接的东西:材料费。
- 我让仓库管理员把这个项目领料的单子全找出来。
- 对着领料单,一项项核对,比如用了多少钢板、多少螺丝、多少油漆。
- 然后去找采购或者财务,拿到这些材料的采购单价,注意是含税还是不含税,都要搞清楚。
- 再把用量乘上单价,一项项加起来,这就是直接材料成本了。这里还要考虑点损耗,比如边角料啥的,不能完全按净用量算,得估摸着加一点。
这步相对简单直接,但要细心,别漏了项,也别算错单价。
第三步:算算人工花了多少钱——直接人工
材料算完了,接着就是人工。这块儿稍微麻烦点。
- 我得知道干这活儿的工人,他们的小时工资是多少。注意,不是光算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福利啥的都得摊进去,算出公司实际为这个工人每小时付出了多少钱。
- 然后,结合第一步观察到的每个工序大概耗时,或者找负责计件、计时的记录,算出做一个产品(或者完成一个服务),总共需要多少工时。
- 工时乘以算出来的那个小时成本,就是直接人工费了。
这块儿有时候不太准,因为人干活效率有高低,只能算个平均或者标准工时。但总得有个数。
第四步:那些杂七杂八的钱也不能漏——制造费用/间接成本
除了材料和直接干活的人工,还有一大堆钱是必须花的,但又不能直接算到某一个产品头上的。比如:
- 车间或者办公室的房租水电费。
- 机器设备的折旧费,还有维修保养的钱。
- 管理人员(车间主任、班组长)的工资。
- 辅助材料,比如机油、抹布、劳保用品这些。
这些钱咋办?我就得想办法把它们分摊到每个产品上去。怎么分摊?方法挺多,也没个绝对完美的。我当时是看哪个跟产量关系比较大。
- 比如,如果机器用得多,就按机器运行时间来分摊。
- 如果人工环节多,就按人工工时来分摊。
- 或者简单粗暴点,按产量平均分摊。
选定一个方法后,就算出每个产品大概要摊多少这种间接费用。
第五步:汇总,看看总成本
一步,就是把前面算出来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有分摊下来的制造费用(间接成本)这三块儿加起来。
得出的这个总数,就是这个产品(或服务)大致的完全成本了。
拿着这个成本数据,再去跟售价一比,就知道是赚是亏,利润空间大概有多少了。当时我算完,确实发现有些环节成本高的离谱,或者定价根本没覆盖住所有成本,难怪不挣钱。
总的来说,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就是,成本分析不是个轻松活儿,光坐办公室看报表肯定不行。必须沉下去,了解实际过程,多问多看,然后再结合数据细算。特别是那些间接成本,怎么分摊得合理,挺考验人的。但搞清楚了,心里就有底了,后面做决策、定价、控制成本,才能有的放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