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当初考初级会计那档子事儿,主要是捣鼓那两个考试科目。
话说当年,我也是脑子一热,觉得得学点找个证傍身心里踏实点。听人说初级会计门槛不高,就寻思着试试。一开始真有点懵,不知道具体要考就上网扒拉信息,问了问考过的朋友,这才搞明白,原来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就考两门。
摸索《初级会计实务》
第一门叫《初级会计实务》。刚拿到教材那会儿,看到里面又是分录又是报表的,我头都大了。数学就那样,一看一堆数字和计算就有点怵。实践过程嘛就是硬着头皮看书。
我先把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大概知道它讲了些什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些。感觉东西挺杂的,确实像大家说的,综合性挺强,很多知识点是串在一起的。比如学了固定资产,后面算利润、编报表都会用到。
光看书肯定不行,容易犯困。我就找了些网课跟着听,老师讲得比较细,能把一些难理解的点掰开揉碎了说。听完一章,就赶紧做配套的练习题。做题是真管用,能发现自己哪里没搞懂。特别是那些计算题和分录题,不多练练,考试时肯定抓瞎。
我记得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就是抱着书啃,对着电脑屏幕听课,完了再刷题。有时候一道分录要想半天,或者一个计算错好几遍,确实挺磨人的。但没办法,想过就得下功夫。慢慢地,感觉对那些会计处理有点感觉了,不像一开始那么陌生了。
磕《经济法基础》
第二门是《经济法基础》。这门课跟我原先想的不太一样,本以为是纯法律条文,会很枯燥。实际上手了发现,内容确实需要记、需要背的特别多。
这门课的实践,对我来说,主要就是“背多分”。什么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劳动合同法等等,好多规定和数字,都得记清楚。比如不同税种的税率、起征点,还有各种法律规定的小细节。
我的方法比较笨,就是反复看,反复记。把重点内容划出来,或者自己整理成小笔记。比如,关于票据的规定,关于不同税种的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这些,我就专门列出来,没事就拿出来瞅瞅。通勤路上、午休时间,都利用起来了。
这门课不像实务那样需要大量计算和逻辑推理,但记忆量是真的大。有时候背得我头昏脑胀,感觉刚记住后面,前面的又忘了。不过好在内容相对独立,不像实务那样环环相扣。只要你花时间去记,基本都能拿到分。
两门一起抓
我备考的时候是两门一起学的,上午学实务,下午啃经济法,晚上做题和复习。感觉这样搭配着来,不容易对一门课产生厌烦情绪。实务偏理解和计算,经济法偏记忆,换着学,脑子也能换个频道。
说白了,初级会计这两门课,难度确实不算顶天,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过的。《初级会计实务》需要多动脑、多动手算,理解是关键;《经济法基础》需要多花时间、多下功夫记,耐心很重要。
反正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从一开始的啥也不懂,到后面把教材翻了好几遍,题也刷了不少,总算是磕磕绊绊考过了。这过程,说不上多轻松,但回头看看,也算是一段挺充实的经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