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考CMA这事儿,说说这玩意儿到底有没有用,纯粹是我自个儿的经历和感受哈。
最早,我就是个普通的财务,每天埋头在一堆凭证、报表里,干的活儿说白了就是记账、报税、出报表。时间长了,就觉得有点迷茫,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没啥技术含量,随时能被替代似的。那时候就琢磨着,得学点提升一下自己,别一直原地踏步。
听周围人提起过CMA,说是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听着挺高大上。我就开始打听,这玩意儿到底学啥的?跟我现在干的活儿有啥不一样?含金量高不高?
我咋开始琢磨考CMA的
我就上网查资料,也问了些已经考过或者正在考的朋友、前辈。了解下来,发现CMA跟咱们国内常说的中级、CPA(注册会计师)还不太一样。CPA偏审计、税务、法规这些,更专更深,适合在事务所或者做财务合规。而CMA,更偏向企业内部,讲的是怎么用财务知识去支持管理层做决策,比如预算预测、成本控制、绩效管理、风险评估啥的。说白了,就是让你从一个单纯记账的,变成一个能帮公司出主意、管家的人。
当时我就觉得,这好像跟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挺契合的。我不想一辈子就做个账房先生,还是想往管理方向走走,参与到公司的经营里去。而且听说这证在全球,尤其是一些外企或者大公司里,认可度还行,能给简历加分。还有个关键点,它只有两门课,相比CPA那一大堆科目,感觉好像努努力,踮踮脚能够得着。
备考那段苦日子
下定决心之后,就撸起袖子干呗。报了名,买了教材,还报了个网课。那段时间是真的累。
- 白天上班: 公司的事儿一点不能耽误,忙起来也是加班加点的。
- 晚上和周末: 全部贡献给学习了。吃完晚饭就坐到书桌前,看书、听课、做题,经常搞到深夜。周末也基本不出门,在家闭关修炼。
CMA的知识点跟我平时做的纯粹的核算工作差别挺大的。很多概念,比如战略规划、风险管理、投资决策,以前接触得很少。需要换个脑子去理解,得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看财务数据背后代表的意义。做题也挺费劲,选择题还案例分析题那真是要了命了,得写好多分析,对我这种平时写分录写习惯的人来说,挑战不小。
考试和拿到证
考试那天挺紧张的,毕竟准备了那么久。考场里感觉时间过得飞快,题目挺灵活,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搞定的,得真的理解了才行。考完出来,心里七上八下的,也不知道能不能过。
等成绩那段时间最煎熬。好在,结果出来了,两门都过了!那一刻真是松了一口气,挺激动的。后来按要求提交了工作经验证明,申请证书,等了几个月,终于拿到了那张纸。
那么,CMA到底有用吗?我的体会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玩意儿对我来说到底有没有用?我的答案是:有用,而且用处还不小。
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是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以前看报表,就是看数字对不对,符不符合准则。学了CMA之后,再看这些数字,会不自觉地去想它背后的业务逻辑,这个成本为啥高?那个收入为啥低?怎么改进能提高效率?这种从“记账员”到“分析师”或者“业务伙伴”的思维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但非常重要。
确实带来了一些机会。 拿到证之后没多久,我们公司内部有个预算分析的岗位空缺,需要懂业务、懂财务,还要能做分析预测。领导知道我考了CMA,觉得我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潜力,就给了我这个机会。虽然职位级别没升多少,但工作内容完全不一样了,接触到的东西更核心,也更有挑战性。这在以前,可能轮不到我。
跟人沟通更有底气了。 不管是跟老板汇报,还是跟业务部门讨论,肚子里有货,说话就不虚。你能从财务和管理的角度给出建议,别人也更愿意听你的。这张证,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个专业能力的证明。
待遇上也有提升。 跳槽或者内部岗位变动后,薪水确实比以前涨了不少。虽然不能单纯说是CMA一个证带来的,但它绝对是个重要的敲门砖和加分项。
给还在犹豫的朋友一点建议
如果你跟我当初一样,是个普通的财务,感觉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想往管理会计、财务分析、预算、内控这些方向发展,或者长远目标是财务经理、总监,那我觉得CMA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系统地帮你建立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升分析能力和战略思维。
考证的过程肯定辛苦,也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而且它不像CPA那样是某些岗位的“硬门槛”,更多的是一个“加分项”和能力的体现。它不能保证你一定能升职加薪,最终还是要看你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
对我个人而言,考CMA这段经历,值了。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维,给了我更多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你也在考虑,希望我的这点经历能给你个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