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聊聊我是怎么自己琢磨分析财务数据的。不是啥高深理论,就是我自个儿摸爬滚打的一些土方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刚开始看报表,两眼一抹黑
最早拿到那些财务报表,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我也是头大。一堆数字,密密麻麻的,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一开始我就想着,公司赚钱没?亏钱没?所以就直奔利润表,找那个叫“净利润”的玩意儿。
找到净利润,看到是正数,心里稍微踏实点,觉得公司还行,在赚钱。是负数,就感觉有点悬。但这玩意儿,光看一个数字没太大意义。今年赚100万,听着不错,但万一去年赚了500万?这就不好说了。
自己动手,对比着看
后来我就琢磨,不能光看一个点,得连起来看,对比着看。怎么对比?
- 跟自己比: 把今年的数据,比如收入、成本、利润,跟去年的、前年的放一块儿比。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增长了多少,或者下滑了多少。这样就有个趋势感了。
- 跟同行比: 如果能找到同行的类似数据(当然这个比较难,得看情况),比比看,了解下自己在行业里是个啥水平。不过咱一般人主要还是跟自己比。
- 跟目标比: 公司年初定了目标的,比如要赚多少钱,年底一对,完成没完成,差多少。
这么一比,感觉就清晰多了,不再是看一个孤零零的数字了。
不光看赚多少,还要看怎么赚的
光看净利润还不够,我还关心这钱是咋赚来的。利润表里不是有“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嘛我就自己拿笔算算,用收入减去成本,再除以收入,看看卖东西这环节本身,毛糙算下来能有多少赚头。这个比例要是太低,就算卖得再多,可能也累死累活不赚钱。
然后还得看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这些,是不是搞得太高了?有时候收入看着涨挺多,利润没怎么动,一看,豁,费用也跟着猛涨,甚至涨得更快。那这钱赚得就有点虚了。控制成本和费用,跟开源同样重要。
把几张表串起来看
慢慢地,我发现光盯着利润表也不行。有时候利润表看着赚了不少钱,但公司账户上好像又没那么多钱,甚至还到处借钱。这时候就得把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也拉出来瞅瞅。
利润表说的是“应不应该有这么多钱”,但钱是不是真的收回来了,得看现金流量表里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这个数字如果是正的,而且跟净利润差不太多,或者更大,那说明公司赚的钱大部分都实打实地收回来了,比较健康。
资产负债表,能帮我看看公司家底怎么样。有多少是自己的钱(所有者权益),有多少是借的钱(负债)。借的钱太多了,风险就大。看看资产是不是都变成应收账款或者存货了,这些东西变现慢,也可能藏着风险。
形成自己的习惯
现在我看财务数据,基本就形成一套自己的简单流程了:
- 先看利润表:整体赚亏情况怎么样?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跟去年比变化大不大?主要是什么引起的?
- 再看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怎么样?赚的钱收回来没?投资和筹资活动有没有大的变动?
- 接着看资产负债表:公司家底厚不厚?欠债多不多?资产里容易变现的多还是不容易变现的多?
- 简单算几个比例:比如上面说的那个毛糙的利润率,还有就是用自己的本钱(净资产)一年下来能赚回多少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大概心里有个数就行。
整个过程,我一般就用个Excel表格,把关键数据扒拉下来,做点简单的加减乘除,画个简单的趋势图,足够我用了。没必要搞得太复杂,关键是理解数字背后的业务活动。
总结一下
反正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从一开始看热闹,到后来慢慢看懂点门道。财务数据没那么神秘,关键是动手去看,去对比,去思考。把数据和你了解到的公司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慢慢地就能感觉出味道了。这玩意儿得多练,看得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
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我的土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