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琢磨“递延收益”这玩意儿的经历。刚开始接触财务那会儿,对这科目也是有点懵,感觉挺绕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我刚到这家公司没多久,公司申请下来一笔政府给的扶持款,说是鼓励我们搞技术创新,买几台新设备。钱到账那天,老板挺高兴,觉得是笔不小的进项。但我们财务这边就得开始琢磨了,这钱能直接算成当月的收入吗?显然不行,会计准则那儿有规定。
这时候,“递延收益”这个科目就派上用场了。我当时的操作是这样的:
第一步,收到钱。
银行账户里钱进来了,这是实打实的。做分录的时候,借方就是“银行存款”,增加了。那贷方记啥?不能直接记“主营业务收入”或者“其他业务收入”,因为这钱对应的服务或者资产效益还没实现。贷方就记到了“递延收益”这个科目下。我当时还特意开了个明细,比如“递延收益-XX技术创新项目补助”。这样账就平了,钱也安全“存放”起来了。
第二步,理解为啥要“递延”。
我就想,为啥叫“递延”?就是往后推迟确认收入呗。这笔钱是政府给的,目的是让我们买设备,这设备预计能用个五年十年。如果我第一个月就把这笔钱全算成收入,那后面几年设备在那儿咔咔折旧产生费用,收入和费用就不匹配了,显得第一年利润虚高,后面几年又偏低,不真实。得把这笔“收益”分摊到设备使用的这几年里去,这才合理。
第三步,后续摊销确认收入。
这步是关键,也是“递延收益”最终的去向。根据补助款是跟资产相关还是跟收益相关,处理方法有点不一样。
- 如果是跟我买的那批设备相关的(资产相关): 我就得看这设备预计用几年,比如5年。那我就把这笔补助款总额除以5年(或者更细到60个月)。然后每个月,我就从“递延收益”里转一小部分出来,借记“递延收益”,贷记“其他收益”(因为现在准则改了,跟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一般进这个科目,以前可能进“营业外收入”)。这样,这笔补助就随着设备的使用年限,一点点地变成了真正的收益,跟设备折旧费用的发生期间大致对应上了。
- 如果是跟某个特定项目或者未来费用补偿相关的(收益相关): 那就看这笔钱是补偿以后哪期间的费用,或者项目在哪个期间完成。等那个期间到了,相关的费用发生了,或者项目达标了,我就把对应的“递延收益”转到“其他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里去。
那递延收益到底核算哪些内容?
经过我这么一实践,结合后来处理类似业务的经验,我现在我们账上“递延收益”主要核算的就是:
政府补助,而且是跟未来期间相关的政府补助。
具体点说,就是企业从政府那儿拿到的钱,这笔钱明确是要用在未来的某个项目上、购买或建造长期资产上,或者是对未来发生的某种费用的补偿。这笔钱收到了,但确认收入的条件还没满足,就得先放在“递延收益”里候着。
基本上就是这两大类:
-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就是上面说的买设备、建厂房那种,要随着资产的使用寿命分期确认收益。
-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的费用或损失的,或者是要达到特定条件才能确认的(比如某个研发项目成功后给的奖励),就在满足条件的那个期间确认收益。
强调一下,现在准则下,这个科目主要就是处理政府补助这块儿了。以前可能还涉及到别的一些特殊业务,但现在范围明确了很多。那些当期就能确认的政府补助,比如直接奖励企业经营达标的钱,就不走这儿了,直接进“其他收益”或者“营业外收入”。
我处理“递延收益”的实践过程就是:收到钱先“寄存” -> 判断性质(跟资产还是收益相关)-> 设定摊销或确认计划 -> 按期从“递延收益”转出到损益类科目(主要是其他收益)。 整个过程就是为了让收入确认更符合权责发生制,让财务报表更能反映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我来说,搞清楚这个逻辑,后面再遇到类似的业务,心里就有底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