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瞎琢磨了一天,总算把那个“制造费用分配表”给捣鼓明白了。之前一直觉得这玩意儿玄乎得很,又是啥间接费用,又是啥辅助生产的,头都大了。今天我自个儿从头到尾捋了一遍,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主要是得把思路理清了。
第一步:先把家底盘清楚
我寻思着,要做分配,总得知道拿啥来分?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可能算到制造费用里的钱都给扒拉出来。我这儿主要是:
- 车间用的水电费,这个跑不掉。
- 机器设备的折旧,月份到了就得计提。
-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他们又不直接做产品,可也得发钱。
- 还有些零零碎碎的,比如机修师傅修机器花的钱,润滑油,劳保用品这些。
我专门拿了个本子,一项一项记下来,确保别漏了。以前,这些费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月底一看,稀里糊涂一大堆,根本不知道具体花在哪儿了。
第二步:确定受益对象和分配标准
这堆费用找出来了,总共多少钱也算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钱“摊”给谁。我们厂里有几个不同的生产车间,比如A车间做零件,B车间搞组装。那这些制造费用,哪些是A车间用了,哪些是B车间用了,得有个说法。
这里就得找个合适的“尺子”来量,也就是分配标准。 我琢磨了半天,觉得不能一刀切。你比方说:
- 车间照明的电费,可能按各个车间的面积来分比较合理。
- 机器设备的折旧费,还有维修费,那肯定是哪个车间的机器,就算到哪个车间头上。如果一个机器好几个车间共用,那就看各个车间用这机器的时间长短。
-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这个比较头疼,我一开始想按人数分,后来觉得不妥,有些车间人少但活儿精,产值高。我们是按各个车间实际发生的直接人工工时来分的,感觉这个相对公平点。
- 那些零碎的物料消耗,比如劳保用品,就按各车间领用数量来算。
反正核心思想就是:谁受益,谁承担;怎么承担最合理,就怎么来。 这个过程我还特地找了车间主任和几个老师傅聊了聊,他们天天在现场,对这些情况门儿清。
第三步:动手做表,开算!
数据和标准都有了,接下来就简单了,就是做表计算。我用的是最土的办法,Excel表格,但管用!
我那表格大概是这么设计的:
表头就叫“制造费用分配表”
然后列主要有这么几块:
- 费用项目:就是我第一步扒拉出来的那些,比如“车间水电费”、“设备折旧”、“车间管理工资”等等。
- 费用总额:这个项目这个月总共花了多少钱。
- 分配标准:比如“各车间生产工时”、“各车间机器工时”、“各车间面积”等等,写清楚依据。
- 各受益部门(比如A车间、B车间):
- 这一列下面再分小列,比如A车间对应的“生产工时数”、“应分配比例”、“分配金额”。
- B车间也一样,对应的“生产工时数”、“应分配比例”、“分配金额”。
举个例子,比如“车间管理工资”总共是10000块,我们决定按生产工时分。A车间这个月工时是600小时,B车间是400小时,总共1000小时。
那A车间的分配比例就是 600 / 1000 = 60%,分配金额就是 10000 60% = 6000块。
B车间的分配比例就是 400 / 1000 = 40%,分配金额就是 10000 40% = 4000块。
每一项费用都这么算一遍,把每个车间分摊到的各项费用加总,就知道这个月A车间总共承担了多少制造费用,B车间承担了多少。
这里有个小窍门,就是先把所有费用项目的总数算出来,然后看各个受益部门分配到的金额加起来,是不是跟总数对得上。 对不上就说明算错了,赶紧查!
第四步:检查和归档
表做完了,数算完了,我还得再瞅瞅,看看有没有哪个数字特别离谱的。比如某个车间突然分摊的费用比上个月高很多,就得去查查是不是这个月这个车间加班多了,还是领的物料多了,或者是不是我哪个数据填错了。
确认无误之后,这表就算完成了。 然后就打印出来,签个字,交给财务那边做账。自己也留个底,下个月做的时候还能参考参考。
第一次做的时候手忙脚乱的,数据也老是对不上。主要是前期那些费用项目没归集全,还有分配标准定得不合理,来回改了好几次。但做顺了之后,现在月底做这个表,个把小时就搞定了。而且看着那些原来一团乱麻的费用,现在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心里也踏实多了。老板问起来,我也能说个一二三出来,不再是以前那样支支吾吾了。
这玩意儿看着复杂,只要一步一步来,把逻辑理顺了,多实践几次,也就那么回事儿。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一点小启发!今天就分享到这儿,歇了歇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