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自个儿是怎么捣鼓这个“制造费用分配”的。刚开始接触这摊子事儿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感觉这玩意儿玄乎得很。车间里那些电费、机器折旧、还有管理人员的工资啥的,乱七八糟一大堆,你说这些钱咋能不多不少、公公平平地摊到每个产品身上?愁人!
初探门径,一团乱麻
最早那会儿,我们厂子小,产品种类也不多。我寻思着,这不简单嘛月底把所有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一块儿,然后看看生产了多少东西,一除不就完事儿了?您猜怎么着?这么一搞,有些费工时多的产品,成本看着特低;有些不怎么费劲儿的,成本反而老高。客户都说我们报价乱来,销售也抱怨价格没法跟人竞争。这下我才明白,拍脑袋办事儿是真不行。
摸索尝试,柳暗花明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学呗。我找了些书看,也问了些老会计。他们跟我说,这制造费用分配,得找个合理的“桥梁”,把费用和产品连起来。这个“桥梁”就是所谓的“分配标准”。我一听,有点儿意思,就开始琢磨我们厂子适合用啥标准。
我琢磨了琢磨,主要有这么几种搞法:
- 按生产工人工时来分: 就是看哪个产品花了工人多少时间,时间长的多分点,时间短的少分点。这个法子我觉得挺直观,毕竟人工是我们生产环节里挺重要的一块儿。我就先试了这个,把每个产品的工时都统计月底拿总的制造费用按工时比例一分。效果还行,至少比之前瞎分强多了。
- 按生产工人工资来分: 有人说,光看工时不行,有些老师傅工价高,新手低,同样的时间,花的钱不一样。所以他们建议按工人工资比例分。我想想也是个理儿,有些产品可能工艺复杂,需要技术好的师傅,那工资成本自然就高,多分点制造费用也说得过去。这个我也试过一段时间,对于我们这种不同产品对技工要求差异大的情况,确实更准点儿。
- 按机器工时来分: 后来我们厂里进了几台大家伙,那机器一开动,电费、维护费哗哗地流。这时候我就发现,有些产品主要靠机器加工,人工反而不多。再用人工工时或工资分,就不太公平了。于是我就琢磨,是不是可以按机器开动的时间来分?哪个产品用机器时间长,就多分点。这个方法针对那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产品线,效果立竿见影。
结合实际,灵活选择
捣鼓了一圈下来,我算是明白了,这制造费用分配,没有最只有最合适。你得看你们厂子具体是啥情况。
比如,如果你们厂子主要是手工作业,人工是老大,那用生产工人工时或者工资比例法,八九不离十。我一开始就是这么干的,简单明了,先把账理顺了再说。
要是你们厂里机器设备是主角,人工就是打打下手,那机器工时比例法可能就更靠谱。我们后来部分车间就是这么调整的,成本算出来就更接近实际了。
还有些书上说啥“直接成本比例法”(就是把材料、人工这些直接花销加起来做分母),或者“产成品产量比例法”(按做了多少个来分)。我琢磨着,“产量法”跟我最早拍脑袋差不多,不准,除非你产品都一模一样,不然不推荐。“直接成本法”,听着也行,但我总觉得不如工时或者机器小时来得直接反映那个“费劲儿”程度。
定下来就别轻易动
我还得强调一句,这分配方法,一旦选定了,就别老轻易变来变去的。为啥?你想,你这个月用工时分,下个月用机器小时分,那两个月的产品成本就没法比了呀!看不出到底是成本真降了,还是因为你分配方法变了。选个合适的,然后就坚持用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看出管理效果,也方便分析成本波动的原因。
我这实践下来,最大的感悟就是,这玩意儿看着复杂,只要你肯钻研,多结合自己厂子的实际情况去试,总能找到一个相对靠谱的法子。把这笔糊涂账算明白了,对定价、对控制成本,那可是实打实的好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