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们单位最近折腾的这个“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事儿。一开始听到这名头,我这脑袋就嗡嗡的,感觉又是啥高大上的文件,跟咱实际干活的离得老远。
初识规划,有点懵
最早是领导开会提了一嘴,说上面发了新文件,什么“十四五”时期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我们也要跟上节奏。我当时心里就嘀咕,这信息化咱不一直都在搞吗?财务软件用了好多年了,还能怎么规划?当时真有点两眼一抹黑。
会后,我就去找了相关的材料看。嚯,洋洋洒洒一大篇,说什么要加快建立会计数据标准体系,推动会计数据治理能力建设,统筹规划覆盖会计信息系统输入、处理和输出等环节的会计数据标准。看得我是一个头两个大,感觉每个字都认识,连一块儿就不知道说啥了。
摸索着理解,找痛点
后来我们财务部门几个人就凑一起合计。光看文件不行,得结合咱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来。我就提议,咱们先别管那些高深的概念,先把自己现在做账、报表、数据分析这块儿,有哪些不顺手、效率低、老出错的地方给捋一捋。
这一捋,问题还真不少:
- 比如说,我们好几个业务系统,数据都是独立的,财务要想从业务系统取数,得导好几次表格,手动合并,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
- 还有就是,月底出报表,加班加点是常事,很多数据都是临时加工,想要个稍微细致点的分析,那就更别提了,系统支持不了,只能靠Excel瞎捣鼓。
- 领导有时候突然要个特定维度的数据,我们得翻箱倒柜找凭证,或者让IT部门临时从数据库里捞,时效性特别差。
这么一梳理,大家就明白了,,原来这个“规划”不是空穴来风,它说的那些什么数据标准、数据治理,就是想解决咱们这些日常工作中的痛点!一下子感觉这规划接地气了。
尝试着规划,定小目标
明白了痛点,我们接下来就琢磨怎么改进。对照着那个《规划》里提到的大方向,我们开始给自己单位定一些小目标。
第一步,先想着把数据打通。 我们琢磨着,能不能让财务软件和主要的业务系统对接起来,至少让一些关键的业务数据能自动流转到财务系统,减少手工录入和重复导入。这事儿就交给IT部门去调研了,看看技术上怎么实现,成本高不高。
第二步,提升报表和分析能力。 我们现在的财务软件虽然能出三大表,但是分析功能太弱。我们就想,能不能引入一些轻量级的BI工具,或者看看现有软件有没有更高级的模块可以升级,让我们能更方便地做一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比如看看不同产品线的利润贡献,不同部门的费用情况等等。不再是月末拍脑袋,而是能随时看到经营状况。
第三步,规范数据录入。 这就是《规划》里说的“数据标准”了。我们觉得,就算系统再源头数据不干净,出来的结果也是垃圾。我们计划重新梳理一下会计科目的使用规范、摘要的填写要求、辅助核算的设置等等,争取从源头上把数据搞准确、搞规范。
逐步实践,小步快跑
定了这些小目标后,我们就开始一步步干了。
IT部门那边先去研究了系统对接的可行性,找了几家供应商聊了聊。我们财务内部,就开始组织学习,重新规范了凭证处理的一些细节,大家先从自己能控制的地方做起。
然后,我们还申请了一笔小预算,试用了一个BI工具。刚开始大家都不太会用,我就带头学,拉着几个年轻人一起摸索,做了几个简单的可视化报表。虽然简陋,但领导看了觉得挺直观,比以前光看数字强多了。
整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系统对接的时候,发现老系统接口不兼容,得升级,这就涉及到额外的费用和时间。还有就是,大家用惯了老方法,推广新工具、新流程的时候,总会有些阻力。这时候就得耐心沟通,多做培训,让大家看到改变带来的好处。
我们这个“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还在进行中,但起码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以前觉得这些“规划”都是虚的,现在发现,只要把它落到实处,跟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还是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 也算是折腾出点心得了,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有点启发。总之一句话,别怕麻烦,动起来总比干等着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