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分录,现在看真的不难,但想当年我刚接触会计工作那会儿,为了这事儿可真是手忙脚乱过一阵子,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记得那是我刚进第一家公司做小会计,老会计突然休长假了,一大摊子事儿就压我身上了,最头疼的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和报个税这块。那时候不像现在系统那么方便,很多都得自己一步步算,一步步做。尤其是算个税,真是怕算错了,少扣了税局找麻烦,多扣了同事不乐意,月底发工资的日子就跟打仗一样紧张。
第一步,就是算工资和计提。
每个月到了那几天,我就抱着计算器和工资表,一个个员工地算。先把他们基本工资、绩效、各种补贴加起来,然后扣掉要代扣的五险一金个人部分,剩下的金额再对照那个超额累进税率表,算出每个人该交多少个人所得税。这个数字算出来,心里才稍微定点儿。算清楚了这个,才能开始做会计分录。
计提工资的时候,分录是这样的:
先是把所有人的工资总额(包括公司要承担的五险一金部分,如果有的话)按部门分摊到各个成本费用里去。比如办公室的就是借:管理费用,销售人员的就是借:销售费用,车间工人的可能就是借:生产成本之类的。
然后对应的贷方,是应付职工薪酬这个大科目。意思就是公司这个月该给员工发这么多钱,先挂账上。
第二步,实际发工资和代扣个税。
这步是关键,也是我当时最怕出错的地方。发工资不是把上面计提的那个“应付职工薪酬”全额打给员工,而是要扣掉之前算好的个人所得税,还有代扣的社保公积金个人部分。
实际操作发工资的这笔分录,我是这么做的:
借:应付职工薪酬 (把你计提的总工资给冲掉,表示这笔钱要付了)
然后贷方就得分开记了:
- 贷:银行存款 (这部分是实际打到员工银行卡里的钱,扣完税和社保公积金之后的)
- 贷: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这部分就是代扣下来,准备下个月交给税务局的个税)
- 贷:其他应付款—代扣社保费/公积金 (这部分是代扣的个人承担的五险一金,也要准备交给社保和公积金中心的)
当时做这笔分录,那个“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科目,我真是反复核对,生怕记错了金额或者科目用错了,导致后面报税对不上账。
第三步,下个月申报并缴纳个税。
等到了下个月,通常是月中之前,要把上个月所有代扣的个人所得税汇总起来,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上去。申报成功,确认金额无误后,就从公司银行账户把这笔税款划转给税务局。
这时候,还得做一笔分录,表示这笔税款确实交出去了:
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把上个月挂在账上的这笔负债给清掉)
贷:银行存款 (因为钱是从公司账上付出去的)
记得第一次自己独立完成整个流程,从算工资、做分录、报税到成功缴款,拿到银行的付款回单和税务局的完税证明时,心里那块大石头才算真正落了地。虽然过程挺折腾,但完整走一遍后,后面再做就感觉顺手多了。
所以你看,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分录,拆开来看就是这么几步操作。核心是要理解清楚每一步是在干嘛计提是确认成本费用和应付义务,发工资是付出现金并确认代扣税款的负债,缴税是解除负债并付出现金。把这逻辑理顺了,做起来自然就心里有底,不慌张了。现在每次处理这个,偶尔还会想起当年那个笨手笨脚、紧张兮兮的自己,也算是一段难忘的实践经历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