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唠唠“小型微利企业”和“小微企业”这两个词儿。刚开始接触这些的时候,我自个儿也挺蒙圈的,感觉好像差不多,但细究起来又不是一回事。后来自己开公司,涉及到报税、申请点补贴啥的,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搞清楚了。
一开始的困惑
最开始我就是听别人说,小微企业有这个那个好处,税少点,还能申请点扶持。然后报税的时候,又冒出来个“小型微利企业”,说是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能打折。我就纳闷了,这俩是同一个东西不?是不是只要是小微企业,就一定是小型微利企业?能享受的优惠是不是一样的?一堆问号。
动手去搞明白
光想没用,还是得自己查。我就开始在网上搜,也问了做会计的朋友。扒拉了一堆资料,看了些官方的说法,总算捋出点头绪。
先说说“小型微利企业”
我发现,这个“小型微利企业”主要是跟企业所得税挂钩的。说白了,就是国家为了照顾那些规模不大、利润不高的企业,给它们减点税负。要当上“小型微利企业”,得同时满足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 行业有限制: 得是国家允许干的行业,那些限制类、禁止类的肯定不行。
- 看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这个是关键,每年都有个上限,比如不超过300万。
- 看从业人数: 也不能太多人,比如不超过300人,这里面还包括劳务派遣的员工。
- 看资产总额: 家底也不能太厚,比如不超过5000万。
特别要注意: 这几个数不是年底一次性看的,而是要算全年的季度平均值。就是每个季度算个平均数,再把四个季度的平均数加起来除以4。听着有点绕,但会计软件或者税务系统一般都能帮忙算。
你是不是“小型微利企业”,主要是看你交企业所得税的时候,符不符合上面这几条硬杠杠。符合了,恭喜你,税能少交不少。
再看看“小微企业”
搞懂了“小型微利”,再来看“小微企业”就清晰多了。我理解,“小微企业”是个更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为了税收优惠,很多政府部门在统计、制定扶持政策(比如贷款支持、创业补贴等)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个概念。
“小微企业”是个统称,它包括了小型企业、微型企业,有时候甚至把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也算进来。它的判断标准也是看几个指标:
- 从业人员
- 营业收入 (注意,有时候是看营业收入,不一定是看利润)
- 资产总额
关键区别来了: “小微企业”的具体标准,是根据不同的行业来的,差别还挺大。比如,工业企业可能是看从业人员不超过100人、营收不超过多少(或者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某个较低的数,比如30万)、资产不超过3000万;但换到批发零售或者其他服务业,这个标准又不一样了。
“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更灵活,范围也更广。很多时候,它的门槛可能比“小型微利企业”还要低(比如只看规模,不看利润高低),也可能在某些指标上要求更严(比如工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上限就比小型微利的300人低)。
我的实践总结
经过这么一通折腾,我总算明白了:
“小型微利企业”主要是为了减免企业所得税设立的,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卡得比较严,必须同时满足利润、人数、资产三个条件。
“小微企业”是个更宽泛的分类,标准按行业划分,用途更广,不仅限于税收,还关系到各种扶持政策。
一个企业,它可能是“小型微利企业”,那它通常也满足某个行业的“小微企业”标准。但是,一个“小微企业”,却不一定是“小型微利企业”,比如它规模确实小,但利润很高,超过了小型微利的那个所得额上限,那就享受不了小型微利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了。
搞清楚这个之后,我再去看税务局的通知,或者去申请一些地方性的补贴,心里就有底了。知道自己该对号入座哪个标准,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不会再混淆了。比如报税时,我就重点核对小型微利的三个条件;申请某个科技补贴时,我就去看那个政策里对小微企业(具体到我们行业)的要求。
这两个概念虽然听着像,但侧重点和应用场景确实不同。自己做企业,还是得把这些基础的东西弄明白,不然可能错失优惠,或者白忙活一场。希望我这点实践经验对大家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