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当初考那个助理会计师,都考了些啥科目,我是咋一步步过来的。
当初为啥琢磨着考这个?
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那会儿在单位上班,感觉自己会的那些东西,有点不够用了,干活儿老觉得差点意思。再加上身边有同事考了这个,说对以后发展有点用,我就寻思着,要不咱也试试?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学点东西总没坏处。
两眼一抹黑,从哪儿下手?
刚开始,我真是一头雾水。就知道叫“助理会计师”,具体考咋考,心里一点谱都没有。我就先问了问已经考过的同事,他们大概说了说,但就喜欢自己弄明白。
我就上网搜。那时候不像现在信息这么好找,搜了半天,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考两门,有的说考三门,还有的说要考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给我整得更迷糊了。
后来我琢磨着,这玩意儿总得有个官方说法。我就去找那种官方的报考通知,或者是一些比较权威的培训机构发布的信息。这一下就清楚多了,原来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有些是针对不同级别的,有些可能是老黄历了。
总算搞明白了,就考这两门!
扒拉了好几天,总算是把这事儿给弄清楚了。助理会计师,官方名称是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就考两门课:
- 《初级会计实务》
- 《经济法基础》
看到这两门课的名字,我心里大概有了点数。一个“实务”,一个“法”,听起来一个偏重操作,一个偏重记忆。
拿到教材,先啃硬骨头
知道了考下一步就是准备教材了。我直接就去书店买了官方指定的那两本教材,还顺带捎了点辅导书和练习题。想着光看书肯定不行,得配合着做题才行。
我先翻开的是那本《初级会计实务》。嚯!这家伙可真不含糊,一上来就是各种会计要素、账户、借贷记账法啥的。我之前虽然工作中也接触点财务,但都是零零散散的,没这么系统学过。刚开始看的时候,真是有点头大,感觉那些分录、报表,绕来绕去的。
我发现这《初级会计实务》,真像别人说的,不是死记硬背就能搞定的。它里面好多东西需要你理解,比如一笔业务发生了,为啥这个账户记借方,那个账户记贷方,你得把那个逻辑给捋顺了。而且考试的时候,好多计算题都藏在选择题里,有时候一个知识点,它能换好几个角度来问你,你要是理解不透,就容易掉坑里。
然后是那本《经济法基础》。这门课,相对来说条条框框多一些,感觉就是要背的东西不少。什么支付结算,增值税消费税,劳动合同法,各种规定一条一条的。刚开始我也觉得,这不就是背书嘛使劲记就完了。但后来发现,光死记硬背也不行,有些法条你得理解它为啥这么规定,背后的立法意图是这样才能记得牢,做题的时候也能灵活运用。
我的备考小经验
整个备考过程,我基本上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看书做题。周末的时候时间多点,就系统地复习一下,或者找点网课听听,看看老师是怎么讲解那些难点的。
我觉得有几个小方法还挺管用:
- 多做题,尤其是错题。《初级会计实务》的计算和分录,不做题光看书肯定不行。《经济法基础》的法条,不做题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没。错题本是个好东西,把我做错的题目都抄下来,隔三差五就翻翻,确保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 理解比死记更重要。特别是《初级会计实务》,一定要理解透彻。至于《经济法基础》,虽然要记的东西多,但理解了之后再记,效果会好很多,也不容易忘。
- 制定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行。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个大概的计划,每天看多少页书,做多少道题,尽量按计划执行。
就这么着,稀里糊涂地准备了几个月,总算是把这两门都给考过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备考的日子虽然有点辛苦,但也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对自己后来的工作帮助也挺大的。要是你也想考这个,别犹豫,搞清楚考然后就踏踏实实去准备,肯定没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