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企业会计准则》这事儿。这玩意儿,对咱们干会计的来说,那就是吃饭的家伙,天天都得跟它打交道。别看它条条框框的,真要搞明白了,对工作那是大有裨益。
初识准则,有点懵
记得我刚开始接触这摊子事儿的时候,那会儿还在一家小公司。老板,主要精力都在业务上,财务这块儿,有点糙。那时候,我们做账,更多的是凭经验,或者说,怎么方便怎么来。比如收到一笔钱,大差不差就记个收入;买了东西,能用就先记个费用。至于啥叫“权责发生制”,啥叫“实质重于形式”,模模糊糊的,没太往心里去。
被现实“教育”,开始啃准则
后来公司想发展壮大点,琢磨着要不找点投资,或者规范一下,为以后铺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人家专业的评估机构或者潜在投资人一看我们的账,那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各种问题:收入确认不规范,成本费用归集不清晰,资产盘点马马虎虎。老板也意识到,这“土方法”不行了,得按“规矩”来。
这“规矩”是不就是《企业会计准则》嘛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上。我做的,就是把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都给打印了出来,厚厚的一沓。那时候,我桌子上堆得跟小山似的。
接下来就是逐条学习和理解。一开始看,真是云里雾里。什么“公允价值计量”、“可变现净值”、“预计负债”,这些词儿在学校里学过,但真要结合实际工作用起来,发现差得远了。我就结合我们公司的业务,一条条地去对应,去思考怎么应用。
- 比如收入准则,以前我们可能是钱到账了就确认收入。学了准则才知道,得看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是不是真的转移给了客户,这里面学问可大了。我们就得重新梳理合同,判断履约义务,在什么时间点确认收入才合适。
- 再比如存货,以前就是进价多少,发出多少。学了准则,知道了期末存货要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如果存货跌价了,还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我们就开始定期盘点,关注市场价格,评估存货状况。
- 还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净残值,这些都得有合理的依据,不能拍脑袋决定。我们对照准则,把公司所有的固定资产都重新梳理了一遍,确定了更合理的折旧政策。
这个过程,老实说,挺痛苦的。经常为了一个科目怎么处理,一项业务怎么入账,翻来覆去地看准则解释,有时候还得找些案例分析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那段时间,加班是家常便饭,脑子里天天都是那些会计要素和确认条件。
实践出真知,规范见成效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学到的东西落实到实际的账务处理中去。我们对过去的账务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追溯调整,虽然麻烦,但是必须的。然后,从那以后,每一笔业务发生,我们都先想一想,这符合准则的哪条规定?应该怎么确认和计量?
慢慢地,我们公司的会计核算就规范起来了。虽然工作量感觉比以前大了,因为要考虑的细节更多了,但心里踏实了。后来再有外部机构来看我们的账,提出的问题就少了很多,基本上都能解释清楚。老板也挺高兴,觉得公司管理上了一个台阶。
我为啥对这玩意儿这么有感触?真不是吹,是因为我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从“糊涂账”到“明白账”的整个过程。当时公司小,人手也缺,财务就我跟一个出纳,基本上所有会计核算、报表编制都得我亲自动手。那会儿不像很多东西能网上查,或者有成熟的软件系统辅助。我那时候真是抱着准则一条条啃,遇到不懂的,就去问一些老会计,或者买些解读的书来看。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新业务,比如政府补助、股份支付啥的,更是头大,得反复研究准则原文和应用指南,生怕弄错了。
就说那次为了一个研发项目的资本化和费用化界限问题,我跟老板来来回回讨论了好几次,把准则翻烂了,还咨询了外部的审计师朋友,才算基本搞明白。那感觉,就像是打通了一个关卡,特有成就感。
所以说,这《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学起来枯燥,有时候还挺绕,但它真是咱们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只有把它学扎实了,用到位了,咱们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上去,才能真正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这算是我这些年实践下来的一点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