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不是手头稍微宽裕了点儿,工资摸到了一万二的边儿。你还别说,拿到工资单那一刻,心里头确实是乐开了花。高兴劲儿没过多久,我就开始琢磨了:这一万二,拿到手能有多少?这税得扣多少?以前那点工资,扣税跟挠痒痒似的,没啥感觉,现在数目上来了,可不能再当糊涂蛋了。
就爱钻牛角尖,不懂的非得给它弄明白了。我就上网瞎搜,什么“个人所得税计算器”,“最新税率表”,看了一堆。结果?越看越糊涂!什么“累计预扣法”,什么“应纳税所得额”,还有那“五险一金”和“专项附加扣除”,好家伙,跟看天书似的,把我脑袋都给整大了。
我就想,这玩意儿肯定有个基本的算法,咱先把最简单的情况给捋清楚了,那些复杂的附加项先放一边。毕竟总得知道国家大概是怎么从咱工资里头划拉钱的?
我是这么一步步捣鼓明白的:
说干就干,我找了个纸笔,准备自己动手算算。我记得好像有个“起征点”的说法,就是工资到多少钱以下,你就不用交税了。没错,就是5000块!我这一万二,妥妥地超了,跑不掉。
第一步:刨掉起征点
这个简单,就是拿我那一万二的总工资,减去那5000块的起征点。我写下来:
12000 - 5000 = 7000
块。
这7000块,就是接下来要被“算计”的钱,行话叫“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步:对号入座找税率
光有这7000块还不行,得看它适用哪个税率档。我又去翻了那个花花绿绿的税率表。个人所得税是分档次的,你挣得越多,税率越高。我这7000块的“应纳税所得额”,瞅了半天,它落在了“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这一档,这一档的税率是10%。
第三步:算税款,别忘了那个“速算扣除数”
我一开始还天真地以为,直接拿7000乘以10%,也就是700块,就完事儿了。结果发现工资条上扣的跟我算的不一样!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有个叫“速算扣除数”的玩意儿。据说这玩意儿是为了让计算方便点儿。对于我这个10%税率的档次,速算扣除数是210块。
正儿八经的算法是: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套上我的数就是:
(7000 × 10%) - 210 = 700 - 210 = 490
块。
结果出来了,大概是这个数!
算出来是490块! 看到这个数,我心里大概有谱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一个月工资一万二,在不考虑我个人实际缴纳的“五险一金”和我能享受的那些“专项附加扣除”(比如养娃、供房、赡养老人这些)的情况下,理论上大概要交490块的个人所得税。
我这算的是最最简化的情况。实际上,咱每个月工资到手前,还得先扣掉“五险一金”里头咱自己要交的那一部分。扣完这些,剩下的钱再减去5000块起征点,得到的数才是真正的“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再去套那个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举个例子,假设我每个月“五险一金”个人要掏1500块。那么我的应纳税所得额就变成了:
12000(工资) - 1500(五险一金) - 5000(起征点) = 5500
块。
这5500块,还是在10%那档税率,速算扣除数还是210。那么税就是:
(5500 × 10%) - 210 = 550 - 210 = 340
块。
你看,这么一算,比刚才那490块又少了不少?要是你还有孩子上学、租房子住这些专项附加扣除可以报,那税就更少了。
具体到手能有多少,真得看你个人的五险一金缴存比例和专项附加扣除有多少。不过经过我这么一番折腾,总算是把这基本的道道给摸清了。以后再看工资条,心里就有底了,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不知道钱都去哪儿了。
- 记住几个关键点:
- 起征点是死的,5000块。
- 计算顺序是:(工资 - 五险一金个人部分 - 专项附加扣除 - 5000起征点)×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如果图省事算个大概,就像我一开始那样,就直接用 (工资 - 5000起征点)×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五险一金”和“专项附加扣除”这俩是影响你交多少税的大头,每个人情况不一样。
希望我这点儿捣鼓的经验能帮到一些跟我一样对这玩意儿迷糊的朋友。自己动手算算,也就那么回事儿,没那么玄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