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儿个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当初考那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的事儿。那会儿在公司干人力也有几年了,总觉得,手上没个硬邦邦的证,心里不踏实,跟人聊天腰杆子也不够硬。寻思着得整个证给自己镀镀金,顺便也看看自己这几年的活儿是不是白干了。
一、先摸摸底,看咱够不够格
这玩意儿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我记得当时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扒拉报考条件。那条件一条一条的,看得我眼花。
- 学历和年限这块儿: 我印象最深的是,如果你是高中毕业或者差不多的学历,那就得在这个行当里,或者相关的行当里,吭哧吭哧干上至少4年,有的地方写的是5年。我当时算了算,自己毕业后先进了个小厂做行政人事,后来跳到现在的公司专做招聘和员工关系,七七八八加起来,年限是妥妥够了。
- 有三级证的情况: 还有一条路,就是你手上已经有了那个“三级/高级工”的证,那之后再干个几年(具体几年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2年或者4、5年的都有说法,估计不同地区或者细则有点差别),也能报。我当时没三级,所以这条路对我没用。
- 职称啥的: 还有更复杂的,说是什么取得初级职称后干满多少年,或者有中级职称后干满多少年,这个我就没仔细研究了,因为我走的纯粹是工作年限那条道。
反正我对着那些条条框框,把自己情况一套,基本符合那个“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4年及以上”这条。心里石头落了一半。
二、备考那些事儿,真是一把辛酸泪
找资料,报班还是自学?
条件够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学了。自制力一般,让我自个儿啃那么厚的书,估计没几天就打退堂鼓了。我打听了一下,找了个口碑还行的培训机构。想着有人带着学,遇到不懂的还能问问,比自己瞎琢磨强。培训费是肉疼了一下,但为了本证,忍了!
上课,刷题,做笔记
培训班一般都是周末上课,平时我还得上班。那段时间可真是,白天在公司忙得团团转,晚上回家还得翻书、做笔记,周末两天雷打不动去教室报道。老师讲得还行,都是重点,但人力资源这玩意儿,理论多,概念也多,什么六大模块(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每个模块下面又是一堆细枝末节。听课的时候觉得明白了,回去一做题,又懵了。
印象最深的: 我记得“劳动关系”那块儿特别头大,各种法律法规,什么《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还有各种司法解释,看得我一个头两个大。还有就是“综合评审”那部分,要写案例分析,得结合实际工作来,这个对我来说还毕竟干了几年,肚子里有点货。
那段时间,真是把业余时间全搭进去了。以前晚上还能刷刷剧,周末还能出去浪一下,备考那几个月,这些全都拜拜了。桌子上堆满了书和打印的资料,笔都用秃了好几根。
三、上考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考试分两部分: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 我记得好像还有个综合评审,就是交论文或者文件筐测试之类的,具体看当地要求。我那时候是笔试加论文答辩。
笔试: 题量挺大,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啥都有。做题的时候那叫一个紧张,手心都冒汗。有些题是书上原话,有些题就得自己分析了。我记得当时有个案例分析,是关于绩效考核申诉的,我就把自己平时处理类似事情的经验往上套,再结合书上的理论,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
论文和答辩: 论文我是提前准备好的,选了个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好像是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答辩的时候,几个老师坐对面,针对你的论文提问,也可能会问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个环节就看你平时的积累和临场反应了。我当时磕磕巴巴也算应付过去了,老师们也没太为难我。
四、总算拿到手了,心里踏实
考完试就是漫长的等待。那段时间真是煎熬,天天刷官网看成绩出来没。终于有一天,查到了!“合格”!那一刻,真想蹦起来。虽然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但对自己来说,是个不小的肯定。
拿到证之后? 工资立马涨一大截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是自信心强了不少,跟同行交流的时候,说起话来也更有底气。在公司里,领导也觉得你这小伙子(那时候我还算小伙子)挺上进,对你印象分会高一些。后来有机会做一些更核心的人力项目,我觉得这个证也算是个敲门砖。
考这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过程是挺折腾人的,但也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对自己职业发展还是有帮助的。如果你也在这个行当里,想提升一下自己,我觉得可以考虑考虑。前提是得符合那些报考条件,然后就得下功夫去学了。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才会有收获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