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是怎么搞这个会计报表分析报告的。这玩意儿听着挺唬人,把它拆开了看,一步一步来,也就那么回事儿。
一开始我是这么干的:
刚开始接触这东西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拿到那几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眼花缭乱的,数字一大堆,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那时候我就琢磨,这玩意儿总得有个头绪?
第一步,肯定是把报表拿到手。 我记得那时候,我是先找公司财务要最新的报表。有时候还会要过去几年的,这样能对比着看,看看有没有啥变化。纸质的、电子版的,都行,主要是数据得准。
第二步,就是认脸熟。 我会先把这几张大表从头到尾看一遍,不用看得太细,就是大概知道每一块说的是比如资产负债表,左边是公司有啥(资产),右边是这些东西哪来的(负债和股东权益)。利润表,就是看公司一段时间内挣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是赚是赔。现金流量表,顾名思义,就是看钱怎么流进来,又怎么流出去的。
第三步,开始找重点。 我寻思着,不能所有数字都一样重要?我就开始挑一些我觉得关键的数字来看。比如利润表里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这直接关系到公司赚钱没赚钱。资产负债表里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还有“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这些,都挺能反映公司家底和压力的。
后来我琢磨明白了:
光看数字还不行,得把这些数字串起来,让它们说话。这就涉及到具体的分析方法了。
我常用的一个法子,就是“比”。
- 跟自己比:把这个月的数据跟上个月比,跟去年同期比。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变化大不大。比如,收入涨了还是跌了?利润多了还是少了?为啥会有这个变化?我就会在旁边做点笔记,把可能的原因记下来。
- 跟同行比(如果有数据的话):看看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是个啥情况。这个数据有时候不好拿,但如果有,就能知道自家公司在行业里是个啥水平。
- 跟预算比:公司年初一般都会做预算?拿实际完成情况跟预算比一比,看看差多少,是超额完成了还是没达标。
再一个法子,就是算点“比率”。 这词儿听着专业,就是把两个相关的数字除一下,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 比如我想知道公司赚钱能力怎么样,我就会算算“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除以营业收入),看看卖一块钱东西能赚几分钱。
- 想知道公司还债能力怎么样,我可能会看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看看短期内手头的钱够不够还债。
- 还有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些都能反映公司运营效率。一开始我也记不住公式,都是现用现查,用多了就熟了。
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这些分析结果汇总起来,形成我自己的判断和看法。 数字是死的,人是活的。分析出来一堆比率和变化,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有没有什么潜在的风险?或者有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亮点?我都会把这些思考写下来。
比如说,我发现公司利润涨了,但应收账款也涨得特别快,那我就得琢磨琢磨,这利润是不是有点虚?是不是货卖出去了钱没收回来?这可能就是个风险点。
就是把这些东西整理成一份报告。 我一般会分几个部分:
简单说下分析的背景和目的。 就是为啥要做这个分析。
主要财务指标的展示和分析。 把我算出来的那些比率,还有重要的同比环比变化,用图表或者文字说明一下。
发现的主要问题和亮点。 这是核心部分,把我通过分析看出来的东西,好的坏的都列出来。
我的结论和建议(如果需要的话)。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针对发现的问题给点小建议。
整个过程,就是从拿到数据,到看懂数据,再到用数据说话,形成自己的观点。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麻烦,条条框框多,但做顺了之后,就能从一堆枯燥的数字里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事儿来。感觉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通过蛛丝马迹找到真相,还挺有成就感的。
我这份实践记录,说得比较糙,都是大白话,希望能帮到一些刚接触这块儿的朋友。主要还是得多练,多琢磨,慢慢就有感觉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