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又是我,来给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的一个玩意儿——长期股权投资的思维导图。
这“长期股权投资”,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脑子简直是一团浆糊。一会儿同一控制,一会儿非同一控制,还有什么成本法、权益法,后续计量咋整,处置的时候又要注意啥……那叫一个头大!书本上的字儿都认识,堆一块儿就跟天书似的。看了半天,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抓不住重点。
我就琢磨着,这不行,得想个法子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点给串起来。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不总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画画图啥的能帮助理解嘛于是我就想到了搞个思维导图出来。
我的实践鼓捣过程
第一步:准备家伙事儿和理清思路
我先把手头相关的资料都翻了出来,什么教材、笔记、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草稿纸。然后,我就开始琢磨,这长期股权投资,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主要都包括哪些内容。我一边翻书,一边在草稿纸上列关键词,比如“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核算方法转换”、“处置”、“减值”、“合并报表”等等。先把这些大块头给拎出来。
第二步:开始搭框架,中心开花
我找了张大白纸(后来觉得电脑软件方便修改,就换成软件了,但刚开始的思路是在纸上比划的),在最中间写上“长期股权投资”这几个大字,画个圈。然后,就像树杈一样,把刚才拎出来的那几个大块头,比如初始计量,作为第一级分支给它伸出去。
第三步:填充细节,枝繁叶茂
接下来就是苦力活了。拿“初始计量”这个分支来说,我就开始细化。它得分情况,是不是企业合并形成的?是同一控制下的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我就拉出子分支。比如:
- 同一控制下:那初始投资成本怎么确定?是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里的账面价值份额来算,还是有别的说法?支付对价的差额又该记到哪里去?这些都得一条条列清楚。
- 非同一控制下:这个又不一样了,初始投资成本一般是合并成本。那要是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这就涉及到购买日的确定,合并成本的计算,这些都得考虑进去。
然后是“后续计量”。这个也麻烦,成本法啥时候用?权益法啥时候用?它们的账务处理有啥区别?比如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了,我这边怎么调?要是宣告发股利了?这些细节都得往导图里塞。
再有就是“核算方法的转换”,比如原来是成本法,后来持股比例变了,变成权益法了,或者反过来。这转换的时候,账务上怎么调整,已有的投资账面价值要不要动?这些都是关键点。
还有“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及减值”,卖掉一部分怎么算收益?全部卖掉?什么时候要计提减值准备?这些也都是导图里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四步:连线搭桥,梳理逻辑
把这些点都列出来之后,我就开始用箭头、连接线,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给标出来。比如,从初始计量怎么过渡到后续计量,后续计量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转换,转换后又怎么处理,怎么处置。力求让整个导图看起来像一张网,各个知识点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能跟其他相关的点联系起来。
第五步:反复修改,力求清晰
这玩意儿不是一次就能搞定的。我画了第一稿之后,自己瞅着都觉得有点乱。于是就开始修改,调整分支的位置,简化一些表述,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点用不同颜色或者加粗标出来。比如,我发现“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在很多环节处理方式都不同,我就特别把这两个作为重要的区分节点来展开。
整个过程下来,前前后后也花了我好几天时间。有时候一个点卡住了,就得回去翻书,或者在脑子里反复琢磨它的逻辑。但这个过程虽然累,但特别有成就感。
最终的成果与感受
这张“长期股权投资思维导图”总算是成型了。现在再看长期股权投资这块内容,我脑子里就有个清晰的框架了。哪个知识点属于哪个模块,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的,一目了然。再遇到具体问题,我也能很快定位到相关的知识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我觉得,做这个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度学习和梳理的过程。它逼着你把那些散装的知识点,按照内在逻辑给它组织起来。这玩意儿对我自己学习帮助老大了,所以今天也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同样觉得这块内容头疼的朋友们一点启发。自己动手画一遍,比看别人画的印象深刻多了!
行了,今天就先唠叨到这儿。下次有啥新捣鼓,再来跟大家分享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