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晚上今天又是我,老王,跟大家唠唠嗑。最近不少朋友私下问我,说那个“应收账款管理论文以公司为例”的玩意儿到底咋整,感觉挺高大上,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寻思着,这不巧了吗,我当年也为这事儿掉过不少头发,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把我那点儿实践经验从头到尾捋一遍,希望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儿,少走点弯路。
一、选题那点事儿,别眼高手低
话说当年,我也是个愣头青,想着毕业论文得整个厉害的。一拍脑袋,就定了“应收账款管理”,还非得找个“高大上”的公司当案例。我跟你说,这第一步就差点崴了脚。
我想着找那些大企业,上市公司啥的,觉得他们数据规范,写出来有面子。结果?人家要么不搭理你,要么就是说涉及商业机密,门儿都没有。碰了一鼻子灰,我才明白,理想很丰满,现实贼骨感。
后来还是导师点拨我,说:“你非得找那么大的干找个中小型的,你进得去,能拿到一手资料,那才叫实践。”我这才茅塞顿开。
二、找案例公司,脸皮得厚,嘴巴得甜
选题方向定了,接下来就是找“小白鼠”——不,是案例公司。这可真是个体力活加脑力活。
我先是发动了七大姑八大姨,看有没有亲戚朋友在公司里能说上话的。别说,还真让我找到一家做零部件加工的小厂,老板是我远房表叔。虽然厂子不大,但五脏俱全,应收账款这块儿也确实存在些问题,正合我意。
见了表叔,我可是做足了功课。 先是好茶好烟伺候着,然后一顿猛夸,说他企业做得就是这应收账款要是能再优化优化,那利润不就噌噌往上涨了嘛我还把自己想写论文,希望能帮他梳理梳理这块儿的想法给说了。表叔一听,觉得这事儿对他也有好处,就答应让我去他们财务那儿“实习”一段时间,看看数据。
三、深入调研,数据不是你想拿就能拿
进了公司,我以为能马上看到各种报表数据。结果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财务大姐一开始对我还挺客气,但一提到具体的账款明细、客户信用记录这些敏感信息,就开始打太极。说这个不方便,那个得领导批。我那段时间,天天给财务大姐端茶倒水,帮着打杂复印,嘴甜得跟抹了蜜似的。慢慢混熟了,大姐看我确实是认真想做研究,不是来捣乱的,才一点点把资料给我看。
我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 翻阅凭证和账簿: 这是最原始但也最直接的方法。我把近三年的销售合同、发货单、收款记录都仔仔细细过了一遍,了解整个销售到收款的流程。
- 访谈关键人物: 我找了销售部的经理、财务部的会计,还有老板本人,跟他们聊。了解他们是怎么做客户信用评估的,催款有什么招数,遇到过哪些坏账,怎么处理的。很多问题都是聊出来的。
- 收集财务报表: 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重点看应收账款的余额、周转率这些指标。
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他们公司,感觉自己都快成他们员工了。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看得我头昏眼花。
四、分析问题,别怕暴露“家丑”
数据拿到手,就开始啃硬骨头了——分析问题。
我把收集到的数据和访谈内容一汇总,发现这家小厂在应收账款管理上,问题还真不少:
- 事前没把关: 基本上没啥正经的客户信用评估,只要来订单就接,风险意识太差。
- 事中没监控: 账款账龄分析做得马马虎虎,哪些客户快到期了,哪些已经逾期了,心里没本清账。
- 事后催款不给力: 催款主要靠销售员打电话,方法单一,效果也不有些老赖客户,拖着拖着就真成了坏账。
写这部分的时候,我特意跟表叔沟通了一下, 跟他说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写出来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不是为了揭短。表叔也是个明白人,表示理解。
五、提出对策,得接地气,能落地
分析完问题,就得给“药方”了。这部分我可是下了大功夫。
我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针对前面找出的问题,一条条给出了改进建议。比如:
- 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对新客户严格审查,老客户定期评估。
- 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定期做账龄分析,对逾期账款重点关注。
- 改进催收方法: 除了电话,还可以试试函件催收,甚至在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
- 明确责任制度: 把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跟销售员的业绩挂钩。
我特别注意,提的建议不能太“虚”,得是他们厂子能用得上的。 比如我说搞个复杂的信用评分模型,对他们来说就不现实。我就建议他们可以先从查客户的工商信息、过往合作记录这些简单的入手。
六、论文成稿与反馈,反复修改是常态
把这些都整理初稿就算出来了。然后就是漫长的修改过程。
先是给导师看,导师提了不少修改意见,说我理论结合还不够紧密,有些地方逻辑不清晰。改!
然后我又厚着脸皮把修改稿拿给表叔和财务大姐看,请他们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提提意见。他们也指出了几处跟公司实际情况不太符的地方。再改!
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木匠,对着一块木头反复打磨、修改。 真的是熬了好几个通宵,眼睛都熬红了。
七、答辩与实践出真知
总算是定稿了,参加答辩。因为案例是自己一手一脚跟下来的,数据真实,问题分析得也比较透彻,对策也相对实际,答辩的时候心里就有底气,老师们问的问题也基本都能答上来。
回过头来看,写这篇论文最大的收获,不是那个毕业证,而是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 我也明白了,做研究不能想必须深入进去,才能发现真问题,找到好办法。后来听说,表叔的厂子还真采纳了我的一些建议,应收账款回收情况好了不少,这也算是我这番折腾的一点小成就感。
好了,今天就先唠叨这么多。希望能给正在为这类论文发愁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记住,多动手,多动脑,多跑腿,总能把事儿给办明白! 下次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别的实践心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