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聊聊我2021年那会儿,是怎么琢磨各大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这事儿的。那时候手里头正好攒了点闲钱,不多,但也不想就那么活期放着,想着存个定期好歹多俩子儿利息不是?于是就开始了我的“利率探索之旅”。
我当时咋干的?
那会儿不像现在有些APP一点就全出来了,我这人也比较老派,喜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主要就这么几步:
- 第一步,先上网扒拉官方信息。 我记得当时是先去咱们国家那个大总管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看看他们公布的那个基准利率是多少。心里得先有个谱,知道大概是个啥水平。虽然说各家银行会在这个基础上浮动,但总归不能偏离太远。
- 第二步,挨家挨户“逛”银行官网。 这可是个体力活儿,也是个细致活儿。我把我平时知道的那些大银行,什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还有邮储,这些都得看。然后还有一些股份制银行,像招商、兴业、浦发什么的,也顺道瞅瞅。主要就是进他们官网,找那个“存款利率”或者“利率表”之类的栏目。
- 第三步,重点关注“定期存款-整存整取”。 因为我当时就是打算存这个嘛然后就得看清楚了,同样是整存整取,期限不一样,利率那可是差远了。什么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甚至五年的,都得看明白。我当时主要对比的是一年期和三年期的,觉得时间长度比较适中。
- 第四步,拿个小本本记下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我找了个笔记本,专门用来记这个。横着写银行名字,竖着写存款期限,然后把对应的利率一个个填上去。这样一目了然,方便比较。有时候还会备注一下信息来源日期,怕它变了。
捣鼓出来的一些道道
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小“秘密”或者说小经验:
- 官网信息也不一定就是最终的。 有些银行的官网可能更新不那么及时,或者说它那个只是个指导利率。我后来发现,有时候你真去网点问,或者通过手机银行操作,那个实际执行的利率可能比官网上挂的稍微高那么一点点,特别是针对一些特定客户或者有活动的时候。官网信息是个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标准。
- 不同银行确实有差别。 虽然大方向跟着央妈走,但各家银行为了揽储,还是会有点差异的。一般来说,那些全国性的大银行,利率可能相对稳健一些,不会特别高,但也不会特别低。反倒是有些地方性的小银行或者一些股份制银行,有时候为了吸引存款,可能会给出稍微高一点的利率。
- 期限选择有讲究。 不是说期限越长利率就一定越高,有时候市场资金紧张,短期利率也可能倒挂。但2021年那会儿,大体上还是期限长一点,利率高一点。不过存太长的也得考虑流动性,万一中间急用钱,提前取出来可就按活期算了,那损失就大了。
- 得看“年化”利率。 这个很重要,别被一些宣传的数字给忽悠了,一定要看清楚是不是“年化”的,这样才能公平比较。
我记得当时我对比了一圈下来,心里大概就有数了。比如,央行的基准利率,活期是0.35%,一年期整存整取是1.5%,三年期是2.75%(这个数字是我大概印象,具体可能有出入,毕竟是2021年的事了)。然后各大商业银行会在这个基础上浮动,比如有的银行一年期能给到1.75%甚至更高点,三年期能给到3%以上。那时候我就把这些都整理成了个表,虽然有点土,但是自己用着方便。
我还得啰嗦一句,我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我2021年那会儿自己折腾的经验和当时查到的一些情况。银行利率这东西是会变的,所以我这些记录只是个历史回顾,大家现在要存款,还得去查最新的官方信息,或者直接去银行网点咨询,那样最准。我这就是分享一下当时自己瞎琢磨的过程,希望能给大家伙儿一点小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