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咱们来聊聊这个“单位边际贡献”。我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后来自己瞎琢磨、瞎折腾了一阵子,算是摸到点门道。所以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分享分享我这点儿不成熟的经验,大家随便听听,有不对的地方多担待。
一、最初的困惑:这玩意儿到底是个
我记得那是前几年,我帮一个开小饰品店的朋友盘账。他老跟我抱怨,说感觉每天忙忙叨叨的,卖的货也不少,但月底一算,兜里剩不下几个子儿。我就寻思着,得找个法子帮他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那时候我刚好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经营类的书,里头提到了什么“边际贡献”。我一看,这名词挺唬人,就想弄明白。简单来说,我当时理解的“单位边际贡献”,就是你卖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卖出去的价钱,减掉这件东西本身的直接成本,比如进货价、包装费啥的,剩下的那部分钱。
比如说,他一个小发卡,卖10块钱,进货花了3块,包装花了5毛,那这一个小发卡的单位边际贡献就是 10 - 3 - 0.5 = 6.5块。当时我想,这6.5块不就是他每卖一个发卡能多出来的钱嘛肯定是越多越
二、实践中的琢磨:是不是越大就一定越
带着这个想法,我就开始帮我朋友分析他店里的各种小玩意儿。我把他所有的商品都列出来,一个个算它们的单位边际贡献。算完之后,我发现有些东西,比如他自己手工做的一些小摆件,单位边际贡献特别高,能达到售价的70%甚至80%。而另一些从批发市场进的小玩意儿,比如前面说的小发卡,虽然单价不高,但单位边际贡献可能只有售价的50%左右。
我当时就特兴奋,跟我朋友说:“老李,你看,你得使劲卖这些手工摆件!这玩意儿一个赚的钱顶得上卖好几个发卡!那些边际贡献低的,能少进就少进点儿。”
老李听了,愁眉苦脸地说:“道理是这个道理,可那手工摆件,一天能卖出去一个就不错了,毕竟贵,买的人少。那小发卡,虽然一个赚得不多,但一天能卖出去几十个上百个!”
他这话一下子把我给点醒了。
我光盯着“单位边际贡献”这个数字看了,忘了考虑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销量!
你想,一个手工摆件,假设卖100块,成本20块,单位边际贡献是80块,确实高。但一个月就卖出去2个,那总的边际贡献就是 80 x 2 = 160块。
一个小发卡,卖10块,成本4块,单位边际贡献是6块,看着不高。但一个月能卖出去100个,那总的边际贡献就是 6 x 100 = 600块。
这么一比,哪个对店铺贡献大,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三、更深一层的思考:固定成本这只拦路虎
后来我又琢磨,光看总的边际贡献还不够。因为我朋友开店,他还有固定的开销!比如店面租金、水电费、他自己的人工(虽然他不给自己发工资,但这也是成本),这些都是不管你卖不卖东西,卖多少东西,都得掏出去的钱,这就是所谓的“固定成本”。
咱们辛辛苦苦卖东西赚来的那些“总边际贡献”,得能把这些“固定成本”给填平了,填平之后如果还有剩余,那才是真正的利润,才能落到自己口袋里。
单位边际贡献高的产品,如果销量上不去,产生的总边际贡献可能连固定成本都覆盖不了,那店铺肯定亏钱。
反过来,有些产品单位边际贡献看着不高,但如果它走量特别快,能迅速积累大量的总边际贡献,不仅能覆盖掉固定成本,还能带来不错的利润,那这种产品也是好产品!
我还想到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单位边际贡献很低,甚至可能是负的产品,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卖?也不一定。比如有些超市,鸡蛋牛奶卖得特别便宜,可能都不怎么赚钱,甚至微亏。但这些东西能吸引人流!顾客来了,总不能只买鸡蛋牛奶?顺便买点其他高边际贡献的东西,超市整体上还是赚的。这就有点像“引流款”的意思了。
四、我的实践平衡和整体思维最重要
通过帮我朋友分析他那个小店,我自己也算是折腾明白了点东西。要说单位边际贡献是不是越大越我的看法是:
- 在能保证一定销量的前提下,单位边际贡献当然是越高越毕竟谁不想一个东西多赚点?
- 但是,绝对不能只看单位边际贡献这一个指标。你得结合销量、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如果你是自己生产的话)、还有你的固定成本一起来看。
- 追求的是总边际贡献的最大化,并且这个总边际贡献要能稳稳盖过你的固定成本,这样才能盈利。
- 有时候,为了整体的生意,牺牲掉个别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用它来引流或者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也是一种策略。
这经营上的事儿,真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单位边际贡献是个好工具,能帮我们看清楚每个产品赚钱的能力,但怎么用好这个工具,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动脑子,多从整体考虑。不能一根筋地认为某个指标高就一定万事大吉了。
这就是我从实践中得到的一点小体会,说得比较糙,希望能对大伙儿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