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差点让合伙人气到掀桌子。
老李跟我搭伙搞教培公司,他出场地和招生资源,我负责课程研发和老师管理。开头就拍胸口说五五开,结果签合同那天他律师掏出一份文件,要求按出资额比例算股权——他前期投的钱比我多15万,张嘴就要55%占大头。
当场炸毛吵架
我直接怼回去:“当初拉我入伙说好分工不分钱,现在按钱分股?那些招生渠道资源你咋不折现算钱?”老李支支吾吾说资源没法量化。我俩在咖啡馆吵到服务员来劝架。
回家恶补股权知识
连夜翻遍知乎小红书,看到有人讲动态股权模型。第二天约老李重新谈判:
- 第一步拆分工种:他管场地+招生(占股40%),我搞课程+师资(40%),剩下20%留着
- 第二步定贡献值:招生完成率、课程续费率这些数据挂钩分红比例,每季度算账
- 第三步加退出机制:谁中途跑路,公司回购股权打七折
打印机咔咔响着出协议时,老李突然问我:“万一我把招生搞砸了咋办?”我指着第17条补充协议:“看到没?连续两个季度业绩滑坡,你那40%里要拨10%给新招的运营总监。”
血泪教训总结
折腾完才明白三件事: 别迷信五五开——我们后来改成46开,因为老李要担场地租金风险;
搞股权分配就像炖大锅菜——太咸了加水,太淡了加盐,尝过才知道啥味儿。你以为签个字完事?呵,这玩意儿要边干边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