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就掰扯掰扯我是咋搞明白中级会计实务这考试,到底哪个地方使劲儿才能捞分最多!这事儿,说到底就是得先摸清楚它这章节的分值都咋分配的,就跟打仗得先看地图似的。自己闷头瞎啃可不行。
一开始我也是两眼一抹黑,抓起那本厚厚的教材就开始翻,心里想着从头到尾啃一遍总没错?结果看了两三天,账务处理这块搞得我头昏眼花,感觉花了大把时间。后来一想,不对!这效率也太低了。我就琢磨,这考试肯定不是均匀发力,有些地方肯定是大头!
我就开始动真格的了,直接翻出最近几年,最好是三到五年的真题卷子。重点来了,是真卷子,不是模拟题!我搬出记号笔和纸笔,就像个侦探一样:
- 第一步:翻开一套真题的答案详解部分。甭管它写得有多啰嗦,我就死死盯着每道题的考点,看它考的是书上哪一章、哪一节的知识点。
- 第二步:在教材目录上做记号!比如,这道单选考了存货的初始计量,那就在第二章“存货”那儿画个正字的第一笔。一道计算分析题考了固定资产的处置和盘盈盘亏?行,立刻找到“固定资产”那章相关小节再添一笔。大题(合并报表?长投?)这种分值高的,更得重点标。
- 第三步:几套卷子都这么过一遍。这是个耐心活儿,一套卷子大概得分析个把小时。别嫌麻烦!当你把四五套卷子的“账”都记在目录上后,哪个章节前面“正”字画得密密麻麻,哪个章节零星几个甚至没有,简直是一目了然!
做完这套笨功夫,我心里那个透亮!规律一下子就抓住了:
资产!资产!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这些,分值真是扛把子,选择题基础部分少不了,大题更是常客,尤其是长投和合并报表绑在一起的时候,好家伙,十几二十分都可能!这绝对是必须死磕的核心堡垒。
负债和收入、费用也是重点大户。应付债券、借款费用这些,选择题爱考细节,大题也会结合考计算或者处理。收入准则那可是新改过的,年年都是重点盯防对象。
至于什么总论、政府会计这些章节,一看标记就可怜巴巴的那几笔正字,分值占比很低很低。我当时就拍大腿了,早要知道就好了,当初傻乎乎地在政府会计那儿磨蹭啥?有那时间不如回头多练两道长投抵销分录!
明白了这些,剩下的复习就是劲儿往刀刃上使了。
我的具体“抠”法
1. 高频高分区:重拳出击!比如长投和合并报表,我不光把教材那几页纸翻烂了,还专门找了好几个老师的相关课程串讲,反反复复听。练习题更是做了海量,特别是真题里这部分的题目,错的标记出来,隔两天重做一遍。资产这整块的知识点必须打牢,理解透准则,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2. 次高分区:稳扎稳打!负债、收入费用这些,知识点也比较密集。我要求自己教材该看明白的看明白,基础题保证正确率。尤其是那些容易混淆的点,像各种借款费用的处理、收入的五步法确认这些,专门做了笔记对比记忆。大题也要练,找找感觉。
3. 低分区:果断过!比如总论、会计政策变更这些分值极低的,后期我就快速过一遍书,记住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政府会计更简单,把几个关键的分录记住就拉倒。坚决不恋战!省下的时间干嘛回头去巩固资产!
4. 做题策略也变了!拿到模拟卷或者练习题,先扫一眼题型分布和分值。大题(计算分析、综合题)时间要保障,看到属于那些核心章节的题目,精神头立马提起来,争取拿全分。选择题遇到犄角旮旯的冷门知识(大概率在低分章节),思考时间严格控制,凭第一感觉选,坚决不纠结,保证后面大题的答题时间。有些分值低的章节,选择题能蒙对就是赚,蒙不对也亏不到哪去。
说白了,中级会计实务想考就像开饭店做生意:你得知道招牌菜是啥(资产、长投合并、收入),这些必须做得顶呱呱;几个主打菜(负债、费用)也要口味在线;至于那些配菜小菜(总论、政府会计),保证干净卫生能吃就行,指望它们发财?想都别想!集中精力把你最核心、最能卖钱(拿分)的菜练好了才是王道!这整个摸排章节分值的笨方法,就是我复习能少走弯路的杀手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