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政局局长,20世纪中国十大会计名家?
一、中国第一位会计师谢霖(1885~1969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商学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银行总司账,随即在银行进行会计改革,率先在中国使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1918年6月,他上书北洋政府建议制订会计师制度,后获委草拟章程;同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谢霖随即获颁第一号会计师证书。
二、被美国人称为“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1893~1985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士,1927年回上海开设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次年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分设会计专科学校、会计补习学校、会计编译所、会计图书用品,在全国各地形成庞大的会计企业集团,培养了大量会计精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立信复办至今,其影响深远。
三、替上海交易所设计会计制度的徐永祚(1891~1959年)
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练习生出身,后回母校神州大学银行科任教,并担任《银行周报》总编辑。19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特聘徐拟订业务规程,会计制度和培训会计,后开设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会计杂志》、出版《改良中式会计》,其所创收付记账法,在商业会计中沿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四、现代政府会计制度的设计者雍家源(1898~1975年)
早年留学美国芝加哥,任忠实信托银行实习员,后回国任审计院协审。193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成立会计委员会,被委任为主任委员,主张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与他人合作设计《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著有《中国政府会计论》,是影响很大的预算会计理论。
五、敢于挑战洋会计师的奚玉书(1902~1982年)
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会计专科毕业,先后任会计教师和开设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会计师事务所期间,努力维护民族利益,敢于挺身与外国同行“拗手瓜”,创办《公信会计月刊》达九年之久。
六、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赵锡禹(1901~1970年)
曾在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留学,研究世界会计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在中央财经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61年开设《资本主义会计专题讲座》。他被称为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学者。
七、移植苏联国营会计方法的余肇池(1892~1968年)
苏联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企业会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任财政部会计制度规章审议委员会委员,在移植苏联国营企业会计中起很大作用,最早编有《国营企业会计》一书,影响全国,并成为企业会计蓝本。
八、首位主管全国会计事务官员安绍芸(1900~1976年)
清华学堂毕业、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回国任会计教授,并开设会计事务所,1949年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处处长,1951年改称会计制度局(现称会计司),他续任局长,主持设计一系列的会计制度,为当今会计事业打下基础。
九、自学成才的会计专家顾准(1915~1974年)
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中华联业学校商科,十三岁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在潘序伦直接指导下工作。他从学徒做起,边做边学,十九岁写出第一本著作《银行会计》,1950年曾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后调北京从事会计研究工作,陆续写出《会计原理》等不少著作。
十、为中国会计准则贡献毕生精力的杨纪琬(1917~1999年)
毕业于上海商学院,1949年调财政部工作,1957年任会计司副司长,1980年任司长、1985年改任顾问,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任会长,1993年任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官方发表的《杨纪琬同志生平》中称他为“新中国会计界公认的一代老师”,为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民国文艺界最折腾的女人是谁?
在那个封建社会刚刚被推翻,外来思想和事物快速涌入的年代,对于走在时代前列的女性来说既是幸运,又是不幸。幸运的是她们不必再像封建时期的妇女那般被牢牢束缚,而不幸的则是在接受各种新兴事物的同时,她们又极容易丧失自我。民国文艺界的“女人”,没有最“折腾”,只有更“折腾”。
杨耐梅:从豪门之女到社交名媛,从电影明星到街头乞丐要说民国最能折腾的女艺人,杨耐梅绝对有一席之地,早年生活优越、风光无限,然而却折腾一生,晚年却极度凄惨,甚至一度沦为乞丐。
杨耐梅于1904年出生于广东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乃是广东商界巨擘,因父母的宠爱,其从小就养成了倨傲奢华、恣意任性的性格。后来,杨耐梅跟随到上海做生意,并被送入了当时以教学严格著称的务本女中。
然而,身处上海这座当时独一无二的国际大都市,在各种新兴事物的冲击下,杨耐梅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学习上,反而因长相漂亮、格活泼而成为了社交名媛,一时风头无两。毕业之后,没有了校规和老师的约束,杨耐梅开始放飞自我,不仅打扮极为新奇时髦,且开始频繁出入歌舞厅。
△《玉梨魂》剧照
后来,杨耐梅又通过“毛遂自荐”进入明星公司,就此开启了电影明星岁月,先后拍摄《玉梨魂》、《苦儿弱女》、《诱婚》等影片,很快便因表演大胆而引发轰动。然而杨父却因为女儿“堕落为戏子”而恼火,父女两人就此决裂,杨耐梅负气之下离家出走。
此后,杨耐梅又陆续拍摄了《好哥哥》、《新人的家庭》、《空谷兰》、《良心复活》等影片,并因长期混迹于交际场所而开始私生活混乱,先是与王吉亭交往,后又与风流倜傥的《空谷兰》男主朱飞过从甚密。结果,刚刚返回家中的杨耐梅因此又被赶出家门。
△《空谷兰》中的朱飞(中)
此后,由于朱飞的挑拨,杨耐梅离开明星公司,开始自己创办公司拍摄电影,而为了筹集自己,他又北上济南跑去求助军阀张宗昌,在济南盘桓十多天之后便钱包鼓鼓的返回了上海。然而,由于杨耐梅和朱飞挥霍无度,再加上杨耐梅染上吸食鸦片、赌博的恶习,钱很快便被花光。还是在杨父的出面下,才还清债务并完成了影片拍摄。
杨耐梅自此之后有所收敛,但却依然想要东山再起,可惜此时由于她的声名狼藉,以及杨耐梅的方言并不适合已经兴起的有声电影,不过其感情方面却出现了转机,杨家的世交之子、留美博士陈君景对其发起感情攻势,一场简单的婚礼之后,杨耐梅彻底与过去说了再见,居家当起普通的主妇,并生了一个女儿。
△晚年杨耐梅
然而,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先是父亲被奸人所害,家产被洗劫一空,接着丈夫陈君景也因连年战争而事业衰退,穷困潦倒的两人最终移居香港。1956年,不知是何原因,相处了二十多年的夫妻竟然最终离婚。离婚后的陈君景和女儿移居台湾,而留在香港的杨耐梅则无依无靠,最终沦落为了乞丐……
得知消息的女儿最终将其接回了台湾居住,其最终于1960年病逝于台湾。
陆小曼:为爱折腾一辈子,一生饱受争议人们对陆小曼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爱之者扬其于九天之上,恨之者抑之于九地之下。这大概与她的一生行事紧密相关的。
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后跟随母亲前往北京生活。1910年,陆小曼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读,1918年又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其父还为其专门聘请的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其于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就此逐渐闻名于北京社交界。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庚结婚,对于这场被动的婚姻,陆小曼并不满意,在王庚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局长之后,陆小曼曾随其到哈尔滨居住了一段时间,但因不习惯,很快两人便两地分居,这导致两人本就不深厚的感情更加淡漠。
此后,王庚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王庚却让徐志摩赔她,没想到随着陆小曼和徐志摩接触的越来越多,两人竟然就此产生了感情。一次争吵之后,在父亲的支持之下,陆小曼于1925年与王庚离婚,1926年便又和徐志摩结婚。
然而,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姻阻力却很大,不仅陆小曼的母亲反对,徐志摩的父母同样反对。而天性浪漫、喜欢纵情风月并且生活奢侈的陆小曼,在移居上海后不久便又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这导致其和徐志摩之间开始产生裂痕,两人经常为此发生争吵。
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事故离世,陆小曼为此悲痛欲绝,几次哭倒在灵前。此后,陆小曼开始只穿素服,且再也没有去过歌舞娱乐场所。徐志摩去世之后,陆小曼为了麻醉自己,更是离不开鸦片,她甚至为此还蹲过一夜班房。
因翁瑞午对陆小曼一直很照顾,到1938年时,35岁的陆小曼便又开始和翁瑞午同居。两人同居几年,期间不惜变卖家中的古董字画来满足陆小曼的日常生活和治病吃药所需,但翁端午毕竟也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两人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翁端午则只能在两个“家庭”之间来回奔波,直到其去世。
1956年,陈毅得知陆小曼的情况后,将其安排到上海文史馆工作。后期,她又担任了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尽管此时的陆小曼身体已经很不好,但是她仍然坚持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将自己的才情发挥了出来,直到1964年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其实,在那个饱受新思想冲击的年代,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新女性,文艺界能“折腾”的女性自然很多,例如林徽因、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等。上海铁路局总调度长是谁?
铁道部总调度长安路生被调任上海铁路局局长。2006年,安路生从武汉铁路局被调入铁道部任总调度长。后因2008年发生胶济铁路4·28重大事故,于“5·12”汶川大地震后任成都铁路局局长。2009年,安路生担任上海铁路局局长,2010年5月7日重新出任铁道部总调度长。
历史上有没有上海籍的知名军事将领?
1944年2月25日,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74军军长王耀武,因功擢升新组建的第24集团军总司令,这就意味着第74军军长的宝座出缺。正在贵州遵义地区(师管区)训练新兵的副军长李天霞闻讯,立即从后方赶往前线军部所在地湖南邵阳,在他看来,接掌这个王牌军军长之职的人选,非他莫属。
李天霞,黄埔三期毕业生,民国时期的江苏宝山人氏,放到今天就是妥妥的上海市区户口。李天霞自幼家境殷实,年轻轻轻就喜欢上了按摩足疗大保健等项目,最爱去的就是虹口区的日本按摩院,属于黄埔军校中最早一批“奋起抗日”的学员。黄埔建校时的1924年,18岁的李天霞已经在上海的北四川路、海宁路一带小有名气,无非就是挥金如土,敢结三教九流。
在体育老师的引导下,李天霞逐渐有了进步思想,1925年4月与毛邦初、方先觉等几十名青年共同前往广州,就读黄埔军校第三期。北伐战后,李天霞已升任第3师少校营长,驻军上海曹家渡,但之后仕途一直不顺,干了将近四年的中校团副也没有转正,直到担任保定编练处中校团副期间,终于撞见了“贵人”王耀武。时王耀武奉命执掌新组建的补充第一旅,而该旅官兵基本出自保定陆军编练处(处长钱大钧)。
为了拉拢李天霞从而搭上钱大均这条线,王耀武保举李天霞出任补一旅第三团上校团长,从此王李二人搭起了班子。1936年补一旅扩编为第51师,李天霞水涨船高成为该师少将副师长,淞沪会战爆发后第51师和58师合组第74军,李天霞以51师少将副师长兼153旅旅长,手下两个团长分别是张灵甫和邱维达,因此可以说,李天霞确实是王耀武军事集团早期的二号人物。
实事求是地说,李天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淞沪会战为掩护大军西撤,曾率153旅在京沪铁路大桥与日寇血战三天三夜。南京保卫战,登上城墙力战不休,最后渡江脱险。武汉会战期间外调第40师师长,在庐山战斗中也与敌重大杀伤。1939年6月,王耀武晋升第74军军长,而李天霞顺理成章擢升第51师师长,这一期间,如果仅靠吹牛拍马而不是战功,李天霞不可能扶正王牌师师长。
1941年春,王耀武率军参加上高会战,李天霞第51师在战场南路大破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为上高大捷立下汗马功劳,战后51师获“第一号陆海空军武功状”,这个荣誉是很有点含金量的,余程万57师才是“第二号武功状”。1943年晋升第74军中将副军长兼贵州镇远师管区司令,负责为第74军训练和补充新兵,正是在这一期间,第74军发生剧烈的人事变动。
可惜王耀武还是有些偏向张灵甫的,一方面是李天霞与其资历相当不好控制,另一方面是王耀武当时已经“通天”,李天霞失去了利用价值,而张灵甫当时只是个师长还不够级别接班。于是王耀武来了一个“移花接木”,调集团军所属第100军军长施中诚回任74军军长,然后再保举李天霞继任,这样操作的结果就是,李天霞虽然升职晋级,却被踢出了第74军系统,从此与军长宝座无缘。
李天霞心中有苦说不出,毕竟已经成为了中将军长,也算是王耀武集团的嫡系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第100军改制为整编第83师,李天霞又成为了中将整编师长,先厚在李默庵、汤恩伯的指挥之下,于是才有了孟良崮战役中的“千里救援李天霞”。
不过抗战以后,李天霞作战不那么卖力气了,贪财好色的本性开始显露,不复抗战时期的悍勇,所以无论怎么开脱,战役初期李天霞100%有看张灵甫笑话的念头,只是他有两个想不到:第一是张灵甫能被全歼,第二是老蒋后面真急眼了。
1947年5月17日,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老蒋追魂电到达:“汤恩伯撤职查办,李天霞就地枪决”!但是在顾祝同、汤恩伯的包庇下,以及李天霞流水一般的金条花出去,到达南京即被保释。随着汤恩伯、黄百韬在军事检讨会议上翻盘成功,6月间李天霞还获得三等云麾勋章(黄百韬才混了个四等),不久复出担任绥靖区副司令,以及第37军军长等职务,全身而退。
1949年9月,李天霞转任福建平潭防卫指挥官兼重建的第73军军长,仍然隶属于汤恩伯指挥,结果在三野十兵团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即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一年之后在黄埔系几位大佬的求情之下获释,从此离开军界,1967年离世。
副处为什么叫副局?
因为地市级直属局的副局长是副处的行政级别,所以习惯性称地市级直属局的副处为副局,以表示尊敬。
而其实副局长,无论是什么局,所有的副局长都称之为副局。
县直属局:公安局、农机局、水利局、司法局的副局长,称为:副局,行政级别是副科级。
地市级直属局的副局长,也称呼副局,行政级别副处级。
中央部委直属局的副局长也称呼副局,行政级别是副厅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