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职称有必要评吗,教师初级职称认定和评审的区别?
教师初级职称都是认定制,不是评审制。教师初级职称是刚进入教师编制时,人社局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如学历来实施直接认定,不管多高学历,都会被认定为初级职称教师,只是不同的学历,工资档次不同而已。与评审不同,不需要提供任何材料,也不需评委打分,非常简单。
初级职称是有证就行还是需要有证以后再评?
初级职称需要先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证明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再参加评职称考试,通过考试后才能获得初级职称证书。因此,初级职称需要有证后才能评。
花费大量时间评职称有意义吗?
毫无疑问,目前的中小学,职称,已经成为教师心里一个重要的梗。
毫无疑问,评职称,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需要花费教室大量的时间。
毫无疑问,不管赞同不赞同,职称在老师心目中,占据非常高的位置。
毫无疑问,职称评聘制度发展到现在,弊端日益显现,但短时期内不可能彻底改变。
这四个“毫无疑问”,与“作为中学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评职称有意义吗”这一问题,关系密切,且听三水三心一一道来:
一,职称对于老师至关重要,意义非凡对于老师来说,职称有意义,并且,意义非常大。说没有意义的,我只能给一个界定:佛系——有人因功成名就而佛系,有人因家庭负有而佛系,还有人因求之不得而佛系——或许,这句话有点刻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说的是事实!
那么,对于老师来,职称究竟有哪些意义呢?面子,票子,路子!
1.职称事关面子。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教一辈子书,还是一个初级职称,别人一问,你真有面子?教师这个行业,其实是最要面子的。曾经有个老师就对我说,我就要退休了,我家里也不缺钱(他的儿子在跨国公司做高层),但临到退休都没评上高级,综掘是对我工作几十年的不承认!
其实,仔细一想,不就是面子过不去吗?
2.职称事关票子。目前的教师工资制度,职称与工资待遇是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就像公务员实行的职级制一样,即使都是非领导职务,一级调研员和四级调研员,差别很大的。
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教师,真的就是一个职业。而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养家糊口。所以,不要动不动说什么教育理想和情怀,先说职业底线,再谈道德高线——我们很多人,总是把这个事情整反了。
那么,具体差多少钱呢?我以成都地区为例,同样工龄的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每年的总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或许,再大款们看来,是个小意思,但对于年总收入在10万边上的人来说,这就是1/10之一啊!
3.职称事关路子。毫无疑问,人脉资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有没有门路,是衡量一个人人力资源的重要路径。高职称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各种人脉资源。比如,三水三心的一个朋友,正高级职称,就四处被人邀请“坐台”——人脉资源,自不待言!
有了人脉资源,想要办什么事,就方便多了。你说不是吗?
二,职称对于教育无足轻重,甚至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绊脚石而职称对于教育,其实,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按照职称设计的初衷,评和聘,都是用来促进教师的人专业发展的——教育要发展,没有教师,没有专业程度高的教师,那就是一句空话。
但职称制度发展到现在,不但违背了初心,甚至,已经成为了饱受诟病的设计。
原因和简单,几个问题:
1.唯科研唯论文,逼得老师造假。三水三心曾经说过,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评定,比哥德巴赫猜想还困难。各地搞教育督导,搞了那么多年,你把个地方提供了一个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不客气地说,都是老调重弹,旧瓶旧酒。所以,各地的职称评聘方案,最后决定分数的,就只有教龄和获奖、论文(文章、著作)三个因素(有些地方支教也会算作分数)。最后,就成了唯科研唯论文了。去年开始呼唤改革,改了没有?
一线的老师最清楚!
这几天,一个叫做胡红梅的名师,抄袭著作,背后,恐怕也有职称的影子在做怪!
2.搞指标限制,整得学校人心涣散。职称制度设计最不合理的,就是指标了。你再敬业、再优秀,没有指标,也是枉然。所以,为了指标,好多人是投机倒把,蝇营狗苟。
而学校内部,为了争指标,斯文人变得不斯文。据报道,就有地方老师为了职称指标,大打出手!
三水三心多年前就可以评上高级,就有老教师来找我,让我放弃——不是我高尚,是我没办法啊!是个好几年,我其实还有些耿耿于怀——白白损失了好多钱!
本来,学校发展,教育发展,都需要同舟共济,结果,搞得大家绿眉绿眼,最后是人心涣散。
所以,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对于教育,真的没有意义,如果有,主要就是负面意义!
三,改变职称虽然困难重重,但不改变必将走入死胡同我始终认为,批评,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有逻辑有根据的批评,相对困难一些,但价值也不大。真正有价值的是,一边批评,一边提出意见和改进办法。
在目前的形势下,改变职称评聘,虽然困难,但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改变呢?
1.改革职称评聘,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标准评聘。
也就是说,打破指标的瓶颈,用标准来代替。用哪些标准呢?三水三心就不再说什么“忠诚教育事业”之类的软性标准了,直接上干货:
一是工作年限标准。比如,初级职称多少年,现行的限制是5年,就可以评中级,中级满多少年,可以评高级。那么,究竟多少年,我以为,现行的5年还是比较科学的(其实,最好是6年,刚好小学一轮,中学两轮)。二是师德满意率标准。比如,针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师德满意率测评,只要达到多少比例,就有资格评。现在多数地方是90%。三是工作量的标准。你不能一边要评职称,一边又要求减少工作量吧?所以,评职称,应该在规定的年度,都是满工作量。我这里所说的满工作量,不仅仅指的是教学工作,管理和后勤服务,也是重要的工作,那也是学校一盘棋里的重要棋子。四是工作业绩标准。其实,对于教师工作来说,工作业绩是最不好评定的。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大不一样。比如,有的城郊学校,把老师逼死,他也教不出几个重点——生源在哪里摆着啊!我曾经在一个偏远地区工作过,哪里的孩子,能及格就是万幸——你想,用一根尺子来衡量,合适吗?2.采取双轨制的方式,或许可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双轨制,就是一部分教师实行职称评聘,走职称工资的道路,一部分教师走按工作量定岗来核定收入的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给教师一个选择的机会。以区域为单位,经过教师的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两种工资发放办法,在基本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将所有的绩效工资,纳入总的盘子里,一种是原来的职称体系发放,一种是按照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来发放。教师可以选择,一旦选择,至少保持3-6年(一个学段,你不能朝三暮四啊)。这样一来,职称高的教师,可以选择走职称的路(当然,也可以不选择),而职称低的教师,可以选择走工作量的路。
这是你做出的选择,你就不能怨谁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其次,给教师一个竞争的机会。现在,存在一些高职称的教师,一旦评上了职称,就以各种理由,不愿意多上课,甚至有的人干脆做起了各种教学辅助工作,脱离教学一线。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职称设置比例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让所有的老师都参与到竞争中来——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或许可以激发教师的第二个春天!
总之,教师花时间评职称,还是有意义的,在、除非你没有面子观念,票子比较丰富,路子比较宽阔,又或许是你根本就不在乎这些。但对于教育,有些时候,职称真的就是一颗毒瘤,非切不可。但当下,职称改革,可能比较现实的方式,就是用标准来代替指标,用双轨来代替单轨。
(三水三心的头条号有一系列的文章谈职称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对我的观点批评指正)
49岁申请初级职称有必要吗?
有必要。49岁看起来年龄比较大了点,但离退休还有十多年,如果还没有专技职称又有机会申报,我认为必须从初级一级级申报。如果已经取得专科学历,7年后就可以晋升中职,再4年有可能在退休前取得副高职称。
一方面退休时有些待遇是不一样的,比如建房安家费,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激励。
当然也因人而已,关键是自己的动力足不足,因为49岁的工资待遇已经高于一个初职职称待遇了。
初级职称有必要找机构吗?
初级职称是不用找任何机构的,初级职称是自动评级的,你只要条件够了,提出申请就可以了,不用再花钱找机构。初级职称并不难,只是个人想办的话还是免不了跑前跑后递交材料开证明,最后也不是绝对百分百能评出来,当然通常是没问题的,只是浪费时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