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减费用会计分录都是借方,冲销上月管理费用如何做账?
在用手工办法进行会计核算中,当发生某一项需要冲减成本费用的经济业务时,可以根据借贷记帐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帐规则,作与费用支出相反的会计分录即可,例如:收到黎明同志退回的差旅费,计现金50元,我们在做现金收入的同时,冲减管理费用支出,我们可以做分录如下:
借:现金50
贷:管理费用——差旅费50
这样现金增加了,原来多列的费用冲减了,这笔会计分录正确无误。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这笔分录这样处理就给报表自动取数带来困难,因为费用报表是按借方发生额取数的,而费用冲减分录是从贷方转出应冲减的数据,并没有减少费用的借方发生额,所以报表自动生成的数字要比实际支出数大。
要解决报表取数问题,对这类业务的会计分录有两种做法(如上例):
一种方法是:用红字冲销费用支出数,同时用红字冲销现金支出数,即:
借:管理费用——差旅费50
贷:现金50
这种会计处理办法虽然满足了报表的自动生成取数,但对现金收入用红字在贷方反映叫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实际工作中,有一小部分单位就是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在借方用红字冲减费用支出数,用蓝字借记现金的增加数,即:
借:管理费用——差旅费50
贷:现金50
这样做的理由是:冲减费用支出数在借方用红字反映,既符合会计原理上对“管理费用”科目的定义解释(借方反映费用的支出数,贷方反映费用的结转数),又可以满足报表自动生成取数的要求,收到现金做借方增加,既符合会计原理对“现金”的解释,也符合人们的习惯。但是它违背了借贷记帐规则。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单位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
两种方法相比,后一种方法优于前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登记帐簿时,显得较为合理和比较容易理解。笔者倾向于选择使用后一种方法。
收入类帐务的类似冲减分录,可以参照以上办法处理。
一般财务费用的计提和冲减会计分录?
1、发生时: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比如支付短期借款利息、银行手续费)
应付利息(计提短期或长期借款利息)
2、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财务费用
1、冲减利息收入: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2、冲减手续费:
借:银行存款
贷:财务费用——手续费
应付账款和制造费用负数都在借方?
一般费用科目只有月末结转才记在贷方,发生额都记在借方,如果负数也记在借方就是冲减费用。 从上分录看,原来的分录可能是: 借:制造费用1000 贷:应付账款1000 现在冲减上边错误分录: 借:应付账款1000 借:制造费用-1000
研发废料冲减研发费用会计分录?
研发废料冲减研发费用的会计分录通常如下:
借:研发费用 XXX
贷:研发废料 XXX
解释:
借方的研发费用账户表示减少了研发费用,而贷方的研发废料账户表示增加了研发废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研发废料的价值转化为研发费用,从而达到冲减研发费用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做法需要符合相关的会计政策和法规要求,并且需要经过公司的内部审计和财务部门的审核批准。
冲财务费用怎么做分录?
借:现金
贷:管理费用——差旅费50
这样现金增加了,原来多列的费用冲减了,这笔会计分录正确无误。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这笔分录这样处理就给报表自动取数带来困难,因为费用报表是按借方发生额取数的,而费用冲减分录是从贷方转出应冲减的数据,并没有减少费用的借方发生额,所以报表自动生成的数字要比实际支出数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