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人事人才网成绩查询,山西出过哪些名人?
上古时期
尧华夏族,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上古时期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之子。十三岁封于陶(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乡),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二十岁伐挚为天子(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九十年舜代尧执政。他命羲和测定历法(老黄历),制定四时成岁,颁授农耕时令,测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完善政治为奴隶制国家产生奠定基础,任命鲧治理水患,开创禅让制。禹华夏族,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黄帝玄孙,颛顼之孙(一说为六世孙),其父为鲧,史称大禹,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建都阳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一说为平阳)。禹建立夏朝,后人也因此称为夏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水患,创造“国家”这一社会政治形态,划天下为九州、铸九鼎,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会盟等典故。后稷华夏族,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人,姬姓,称为稷王(又称为稷神或农神)。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尧的长兄,周族始祖,尧舜之相,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司农之神。建立国库粮食储备和畎亩之法,放粮救饥,教民耕种,是上古时代功德最大的三公之一。丹朱华夏族,帝尧长子,古唐国(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人。据传丹朱不肖,尧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帝尧逝后,舜让位于丹朱,为尧守孝三年,三年过后,丹朱自知为政不善,换位于舜。此外,丹朱是中国围棋界最早的“棋圣”,为祁姓刘氏家族的远古二世祖。春秋战国时期
晋文公华夏族,公元前697——前628年,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人。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作“齐桓晋文”,留下退避三舍等典故。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人,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等典故深得后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因介之死深感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并因此产生“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介休也因此而名。晋襄公晋文公之子,晋国国君,晋国绛都(今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人。晋襄公继承其父霸业,北伐狄人、西征秦国、东征卫国、南略楚国、重组六卿,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留下垂拱而治、崤山败秦、汦水退楚等典故。张仪华夏族,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姬姓,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早年入鬼谷子(王诩)门下,学纵横之术。后创“连横”外交,游说六国入秦,以“横”破“纵”,深得秦惠王赏识,被封为相国。廉颇(有争议,不明确)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 但是家乡几代老人都说是当地——山西省平遥县)人,嬴姓,廉氏,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秦国白起、王翦、赵国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们代表了战国时期军事统帅的最高水准,留下了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华夏族,古荀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一说山西安泽)人,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再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李冰约公元前302年——前235年,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任职期间,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水利,遵循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与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闻名中外,是全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至今仍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利工程和名胜风景。汉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代地中都(一说金陵,均在今山西省平遥县)人,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前196年,汉高祖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今山西省平遥县),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先帝“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并称“文景之治”,为其子刘彻“汉武盛世”奠定基础,是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帝王之一。卫子夫汉武帝第二任皇后,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史称孝武卫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其弟为西汉名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青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汉皇后卫子夫之弟,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候。卫青首次出征即奇袭龙城,揭开汉匈之战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和硕、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中国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善于以战养战、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加、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名将卫青外甥,霍光兄长,西汉名将、著名军事家。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时拜骠骑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十九岁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用兵灵活,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大穿插和大迂回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境内)。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霍光霍光,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霍去病异母弟,政治家,西汉权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临终之时,拜大将军、大司马,受命托孤辅政,辅佐汉昭帝,挫败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汉昭帝逝后拥立汉宣帝,掌权摄政,权倾朝野。逝后葬于茂陵。两年后,霍家谋反,全族诛杀。汉末三国时期
王允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汉末年大臣,官至尚书令、太仆、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后董卓余党攻破长安,兵败处死。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末蜀汉名将,诸葛亮称之“美髯公”。早年与张飞共同追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反侧,虽受曹操厚待,但仍追随刘备,后刘备势力大增,关羽则镇守荆州,独挡曹孙,威震华夏(中国历史上获此殊荣者微乎其微)。关羽逝后,逐渐神化,民间尊称“关公”,历朝帝王多有褒封,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还是民间为祈求平安财进所供奉的“武财神”,留下了白马斩颜良、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等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张辽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原为吕布战将,吕布败亡后,因关羽归为曹操麾下,官渡之战后,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后驻守合肥,抵御孙吴。合肥之战,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路冲杀至孙权主帅旗下,大破凌统、甘宁等东吴大将,差点活捉孙权,令东吴大军披靡溃败、闻风丧胆,从此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流传千古。徐晃河东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三国曹魏名将,曹魏“五子良将”之一,跟随曹操征战无数、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之战、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助力曹仁击败关羽,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两晋南北朝时期
刘渊新兴郡(今山西省忻州市北)人,匈奴人。十六国时期前赵(汉赵)开国皇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八王之乱之时,割据并州,建立政权,设置百官,追尊汉朝皇帝,用贤纳谏,恭俭勤劳。石勒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奴隶皇帝。法显公元334年——420年,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以为卓越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求取经法的大师,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399年,以65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量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对中国、东亚的历史文化影响甚大。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生于北魏原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五岁即位,年号太和,因年幼由冯太后临朝执政,进行一系列中央改革,太和十四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立三长制、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族旧俗,穿汉服、说汉语、改籍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改革贵族,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北方各族人民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各面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北齐文宣帝高洋,生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汉化鲜卑人,北齐开国皇帝。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力行改革、劝农兴学、任贤纳谏……吏治清廉,对外征伐四克、威震戎夏,被称之为“英雄天子”。后期居功自矜、纵欲醺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最终饮酒暴毙。隋唐时期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原为隋末地方割据群雄刘武周部下,后降李世民,跟随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众多地方割据政权,曾于北邙山营救李世民。武德九年跟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元吉,为政变头功。《西游记》中,尉迟恭与秦琼为保护太宗皇帝免受龙王鬼魂之犯,日日夜夜据守在太宗房屋门前,成为道教传统门神,因年少时为铁匠,后世铁匠供奉为守护神。裴行俭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名将、政治家、书法家,隋朝名将裴仁基次子。于太宗时明经科考试中选,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书。历任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秦州右军总管,礼部尚书、检校右卫大将军。安西域、防吐蕃、大破突厥,功勋卓著。薛仁贵河东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唐初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无数,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典故。王勃约公元650年——676年,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人,唐代文学家,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 七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数量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滕王阁序》。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中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公元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西汉的吕后并称“吕武”。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才人,赐号“武媚”。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后,为皇太后于中宗、睿宗时临朝听政。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建都洛阳称“神都”,改国号“周”,史称“武周”。上位时,大肆杀害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善用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人才培养及选拔,使得贤才辈出,史学家评价其统治为“政启开元,志治宏贞观”。狄仁杰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怀英,唐朝武周时期宰相,出身太原狄氏,以不畏权贵著称。敢犯颜直谏,培养举荐忠于唐王朝的势力,是唐王朝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任大理寺寺丞期间,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喊冤,为千古流传之佳话。王之涣公元688年——742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浪漫主义诗人。善无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作品多作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但现存仅有六首绝句,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唐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中举,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保驾,收复河北、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公元757年,收复两京,迁司徒,封代国公,后拜中书令;公元762年,河东兵变,封汾阳王,起兵平叛;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长安,调兵遣将,驱逐吐蕃、大破敌军。公元781年去世,享年85岁,陪葬建陵。王昌龄公元698年——757年,河东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一七绝见长,以赴西北边塞所作诗篇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又誉为“七绝圣手”。王维约公元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及第,唐肃宗元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精通诗、书、画、乐……以诗盛名,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成“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管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一生留诗文作品600余篇,散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吕洞宾生于公元798年5月4日(农历四月十四),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是道教的大宗师,道成之后,普度众生,民间尊为剑祖剑仙,传说于北宋年间应八仙之首铁拐李邀请聚会之时位列八仙。温庭筠约公元812年——866年,唐代文学家,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富有天赋,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讽讥权贵,所多犯忌讳,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生潦倒。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齐名,称“温韦”。五代十国时期
李克用神武川新城(今山西省雁门北)人,沙陀族,后唐太祖。年少时率军南下镇压黄巢、收复长安,后与其他军阀长期割据混战,历有分封赏赐,后勤王保驾,封为晋王。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王朝正式覆灭,开启五代十国时代,李克用袭用末唐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朱温对峙争雄,次年病死,其子立国,国号唐,史称后唐。石敬瑭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晋开国皇帝。喜读兵书,推崇李牧、周亚夫,参与朱温与李克用的“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显赫。后唐皇帝封赵国公,然君臣猜忌,起兵造反,却被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此举使中原王朝门户大开丧失险要,北宋时使汉人与北方民族的对抗中常常使其压制而不能大一统),做个“儿皇帝”,在其援助下灭亡后唐,建立后晋。刘知远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沙陀族,后汉开国皇帝。原在李嗣源、石敬瑭麾下颇得战功,后契丹攻陷后晋,刘知远向契丹投降又节节抗击,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小更一下,给大家讲一个小知识:赵匡胤、赵光义在建立大送时曾火烧水淹山西诸城,大若晋阳、小如邑县,这是为何?自从两晋以来,到宋建立时分分合合计有600余年,大小割据政权无数,北方政权却多与山西有关,诸如司马、刘渊、石勒、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等晋人皆为帝胄,也有拓跋、高欢、李渊等在山西起兵即位天子,因此世人皆以为三晋大地必有龙脉,太原因此得名龙城。宋建立后,赵氏不能安心,害怕山西又跳出一个皇帝将自己推翻,因此火烧水淹断此龙脉,结果就真的没有再出现过挑战者了。但是赵氏也并没有因此而稳坐江山,大家都知道宋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就是因为北方契丹、西夏少数民族过于强大,本来儿皇帝石敬瑭就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中原门户已经洞开,赵又将山西天堑、太原重镇如此削弱,此后举全国之力都不能安定北方,只能年年岁贡以求平安。北宋时期
呼延赞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著名将领,官至辽州刺史,抚州刺史。佘太君羌族,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又称折太君,名赛花,北宋名将杨业之妻、杨延昭之母,世有流传杨门女将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杨延昭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本名杨延朗,北宋名将。杨延昭自幼随其父杨业征战,杨业逝后,担负起北宋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多年与辽兵征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将其守卫的遂城称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狄青公元1008年——1057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北宋名将。善于骑射,精通兵法,勇而善谋。宋夏战争中,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然而宋朝重文抑武,朝中猜忌,抑郁而终。司马光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宋金元时期
元好问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是宋金对峙时机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篇成就最高啊,“丧乱诗”尤为著名。关汉卿约公元1234年——1300年,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元曲四大家”之首,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成就最大,今已知有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最为著名,被誉为“曲圣”。明清时期
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1400年,并州太原府(今山西省祁县)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中《水浒全传》与施耐庵合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傅山公元1607年——1684年,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常以老庄之徒自居。经史之外,无所不通,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与其余五人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在当时啊有“医圣”之名。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官至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安徽巡抚,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有三次被举为“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赞誉“清官第一”,逝后追赠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传世。陈廷敬公元1638年——1712年,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历任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后担任《康熙字典》总修官。雷履泰公元1770年——1849年,山西汾州府平遥县(今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人。中国票号创始人,1823年,创立中国了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分号遍布全国30余城,欧美、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号,以“汇通天下”著称,各地竞相效仿,全国各大票号达20余家,平遥商帮就有7个,极大促进全国金融流通,加速资本周转,对民族工商业发展啊做出极大贡献。乔致庸公元1818年——1907年,山西太原府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清末著名晋商,号称“亮财主”。出身商贾世家,资产万贯,清末国不将国,资产外流,一改不治家宅的习惯,耗费重金扩建祖宅——乔家大院,被誉为“清代北方名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王柜四兄弟从哪迁来涉县?
根据历史记载,王穴、王肃、王贤、王柜四兄弟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被任命为宁夏镇守使和陕西布政使等职务。据称,他们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从大冶迁往涉县,因为涉县地理位置重要,是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交汇处,具有军事、经济等重要意义,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宜居住和发展。在涉县,王穴、王肃、王贤、王柜四兄弟得到了官府的赏识和信任,大力推动当地的农业、商业和文化发展,促进了涉县的繁荣和富强。他们还在涉县修建了多处文化场馆,如王柜书院、王穴观音庙等,为当地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王穴、王肃、王贤、王柜四兄弟在涉县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成为了当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符号。而他们从大冶迁来涉县,则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考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吕梁三中什么时候投入使用?
预计今年秋季九月一曰投入使用。
去年11月27日上午,吕梁市教育局与黄冈市教育局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黄冈市教育局9楼会议室举行。吕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雪宏,黄冈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银芬出席签约活动,黄冈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自元主持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王银芬简要介绍了黄冈教育的发展历程。她表示,芒种时节,两市共签合作协议,正式拉开合作办学序幕;初秋时节,两市共庆吕梁一中落成,共同见证合作办学成果;初冬时节,两市再度聚首,携手共建教育合作友谊之桥。希望两市继续巩固和深化友好关系,逐一抓好合作项目的落地落实,念好“合作办学经”、走实教育发展路,努力把吕梁三中和吕梁五中打造成办学理念先进、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的一流学校。
赵雪宏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吕梁一中(黄冈中学吕梁学校)如期开学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坚定了吕梁与黄冈深化合作办学的信心和决心。期盼黄冈来吕管理团队充分发挥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经验丰富、管理方法科学的优势,将吕梁五中打造成优质初中,将吕梁三中打造成全市初中的标杆,加快提升吕梁初中教育质量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次合作办学的吕梁三中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在吕梁新区重点打造建设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规划12轨36班,学校占地面积57亩,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秋季投入使用;吕梁五中是吕梁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建制14轨42班,学校占地面积38亩。合作举办两校,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将真正满足当地人民群众上学难、上好学校难的问题。
从合作举办的吕梁一中到吕梁三中、吕梁五中,一校接着一校办,晋鄂两地教育合作向纵深发展。下一步,双方将继续深化交流合作,一张蓝图绘到底,共同续写好教育合作这篇大文章。
有哪些名人莫名其妙离奇的失踪了?
我说的这个真是“大名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先听听这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家是不是从小都会背诵呀!没错,我要说的这位,就是神秘失踪的骆宾王。
神童出世初唐年间,婺州义乌县有座骆家桥,桥边住着一户骆姓人家。公元619年,骆家生了个大胖小子,祖父翻遍了古籍经典,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观国家大治之光辉,入朝辅佐于君王。于是,这个孩子得名骆宾王。
骆宾王天资聪颖,别的孩子还在撒尿和泥玩呢,他已经熟读上百首诗了。有一天,祖父的老友前来做客,两人坐在池塘前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儿孙的学业问题。祖父忍不住夸赞:我大孙zei小小年纪就过目不忘、天赋异禀,将来可比他爹有出息多了。
朋友抬起头,看了眼蹲在池塘边、正痴迷地看着一群大白鹅的骆宾王,心想哪有什么神童,便让这孩子露一手。骆宾王真给祖父长脸,未加思索,一首《咏鹅》脱口而出,把两位老人都震惊了。从此,7岁的骆宾王闻名乡里,成了众所周知的神童。
碌碌无为的小职员骆宾王10岁那年,父亲在青州博昌当县令,便把母子也接了过去,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年,骆父突然辞世,家道从此中落,一家人只能靠亲友救济勉强果腹。
22岁那年,骆宾王也进京赶考,作为一名学霸,他对中榜可是信心满满。但是,初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可不光是看成绩,还要有光鲜的家世以及够硬的后台才行。所以,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不是忙着复习功课,而是四处奔走,与权贵显要攀关系。
没钱又没背景的骆宾王,不出所料的落榜了,他在长安四处奔走,终于在李元庆府里谋得一个九品录事一职。这个官,真是九品芝麻官,每天就是抄抄公文、写写汇报。
李元庆还算惜才,看骆宾王颇有才华,有心为他升职加薪。但是按照流程,骆宾王必须先写一封自荐信,讲述一下自己的优点,可骆宾王居然“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接下来的几年里,骆宾王始终是碌碌无为,就是一个小职员。
公元665年,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骆宾王呈上《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哄得龙心大悦,被封为奉礼郎。
客串妇女主任入京做了官,骆宾王渐渐染上了一些不良陋习,看到富家子弟斗鸡赌博,他也跃跃欲试。哪想到运气这么差,刚坐下玩一把,就遇上京城“严打”,骆宾王因此贬官入狱。有了案底之后,再想当官可不容易了,于是他主动要求参军,前往西域戍边,还曾参与对吐蕃作战。所以他这一时期的诗,既带有边塞壮丽的景色,也包含着报国的热血豪情。
西域归来后,骆宾王又入西蜀,担任李义的幕僚,参与过平定蛮族叛乱。在这期间,骆宾王客串过2次“妇女主任”的角色。
原来,骆宾王的好友卢照邻,被贬官四川时郁郁寡欢,是一位郭姓女子陪他度过了那段时光。两人分别时,郭氏已有身孕,卢照邻发誓一定会回来接她,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连个鬼影都没见到,听说骆宾王是他的好友,郭氏便找来诉苦。
骆宾王听说此事,不仅义愤填膺,还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痛斥卢照邻始乱终弃。其实,卢照邻离开四川后就染上疾病,加上仕途不顺,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照顾好别人呢?所以,看到骆宾王写的那封信,他也是泪如雨下。
还有一次,一个叫李荣的渣男,抛弃了一位叫王灵妃的女子。骆宾王再次大笔一挥,写下一首《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痛斥渣男的无耻行径。这首诗写的很长,足足100句,共700个字。“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样的名句,就出自这首诗。
神秘失踪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调回长安,再次入朝坐官,一路升职至侍御史。此时,武则天在朝内权力通天,刚正不阿的骆宾王多次上书讥讽,结果被人诬告贪污,再次入狱。一年之后出狱,被贬去台州当了个县丞。
此时的骆宾王已经60高龄,一辈子起起落落,也该退休安享天年了。都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骆宾王同样如此,6年后,他终于干了件大事!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唐睿宗,但实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同时,武则天还大肆诛杀李唐宗室,气的骆宾王怒发冲冠,班也不上了,跑去扬州追随徐敬业,搞起了“武装起义”。著名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是在此时写的。
遗憾的是,徐敬业没啥领导能力,本来可以一鼓作气只取长安,可是不听骆宾王等人的劝告,非要来个中场休息,结果给了武则天准备镇压的时间。不到三个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
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那就给个关注吧:圆桌派,每天三分钟,涨点历史新知识!
如何评价孙皓晖所著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我曾系统读过两遍,选读至今还在进行。此书强调华夏民族的“原生文明”和“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弱肉强食法则以及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数千年不倒的根本原因的探索。
一本好书的精髓,在于前言和后序。此书开篇,作者就以讨论的语气对秦帝国的兴衰发表了一些看法,并直言不讳对秦帝国有着接近神圣的崇拜。后序中则系统分析了秦帝国快速灭亡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书的过程中虽是带着个人偏向秦国的情感进行,却不失追求史实的态度。
全书一共分为《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和《帝国烽烟》六个部分,作者对在整个时间段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关很严格:
第一部主要写商鞅变法的条例和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的成效;
第二部讲述了秦惠文王任用纵横家张仪与东方六国斗智斗勇;
第三部着重刻画“武安君”白起率秦军攻无不克和东帝齐国的衰落过程;
第四部侧重描写吕不韦辅佐秦王巩固秦国一家独大局面的经过,为第五部秦灭六国做好铺垫;
第五部乃全书高潮,名将王翦、王贲等悉数登台,带领秦军与中原各国大战并统一华夏;
第六部叙写了秦帝国的灭亡过程。
事无巨细,一一描述清晰。
另外,此书除叙述历史事件,作者还加入了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使读者不感觉晦涩。其中夹叙一些歌谣、饮食、诸子百家的兴衰,描述很全面,给此书再添色彩!
个人认为,此书唯一的缺憾就是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尤其是描写战国四公子和鲁仲连的部分)过于浓厚,演义的成分居多!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秦帝国》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历史小说,可信度应该不低于百分之八十。毕竟很多遗失的历史只能靠后人各抒己见的猜测,并无实际记录,我们也不要太难为作者了。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