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我当年琢磨2018年那个个税税率表和计算公式的事儿。那时候政策刚变,我记得还挺多朋友一头雾水,我也是自己一步步摸索过来的,正好把这过程给大家说道说道。
为啥要整明白这事儿?
那会儿是2018年底,公司财务发工资条,感觉扣税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我就寻思,这得搞明白,毕竟关系到咱自己兜里的钱。而且那阵子不是新闻老说个税改革嘛起征点要提高,我就更好奇具体咋变的,自己得交多少。
我的摸索过程
第一步:找政策源头
我这人就这点遇事不明白就喜欢刨根问底。我先是上网搜,关键词就是“2018年 个税改革”、“个税起征点调整”之类的。哗出来一堆信息,头都大了。但我主要看那些官方发布的消息,比如税务局网站的公告啥的,感觉那些靠谱点。
第二步:弄清楚关键时间点
很快我就发现一个关键信息:新的个税政策,特别是那个5000块的起征点,是从201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这就意味着,2018年这一年,个税计算得分成两段:1月到9月用老办法,10月到12月用新办法。这点老重要了,不然肯定算不对。
第三步:研究老的(2018年1月-9月)算法
老的算法,起征点还是3500元。我翻了翻以前的工资条,回忆了一下:
- 先是拿到当月工资总额。
- 然后扣掉自己交的“五险一金”那些钱,这部分是不用交税的。
- 再减去3500元的起征点。
- 剩下的钱,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 拿这个“应纳税所得额”去对照当时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表,找到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 公式是: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这个算法我之前还算熟悉,毕竟用了好多年了。
第四步:重点攻克新的(2018年10月-12月)算法
这块是新的,我重点研究了一下。最大的变化就是:
- 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这点最实在,意味着交税的门槛高了,很多人能少交点税。
- 税率表也调整了。特别是低档税率的级距扩大了,比如3%那档,以前是1500元以内,调整后范围变大了,这对中低收入的人来说是好事。
2018年10月1日之后的工资,计算步骤基本一样,就是:
- 月工资收入 - 当月个人交的“五险一金” - 5000元(新的起征点) = 应纳税所得额。
- 拿这个新的“应纳税所得额”去对照新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就是2018年10月1日启用的那个,有7级,税率从3%到45%不等)。
-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新的适用税率 - 新的速算扣除数。
我特地找了那个新的税率表,对着看了好几遍,把常用的几档税率和速算扣除数都记了记。
实践出真知
为了验证自己理解得对不对,我拿了自己2018年9月份和10月份的工资条做了对比计算。先把五险一金扣掉,9月份的减3500,10月份的减5000,然后分别套用对应的税率表。算出来的结果跟工资条上扣的税基本一致!那时候心里就踏实了,总算把这事儿给弄明白了。
我还记得当时跟同事们分享这个,大家一开始也是迷迷糊糊的,一起对着工资条算了一遍,才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能帮到大家,自己也挺有成就感的。
总结一下
2018年那个个税调整,核心就是10月1日这个分界线。之前的按3500元起征点和老税率表算,之后的按5000元起征点和新税率表算。公式本身不复杂,就是“(工资 - 五险一金 - 起征点)×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关键是把各个数字套对,特别是起征点和税率表别用混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花时间去琢磨这些,还是挺值得的。毕竟懂点这些,对自己生活也有帮助嘛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希望能帮到一些对这段历史还有点模糊的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