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天又是我,准备跟大家唠唠我最近琢磨的一个小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前两天有个刚自己开公司的小老弟,拿着一张皱巴巴的商业汇票来找我,一脸困惑地问:“哥,你说这玩意儿,咱做账的时候,算不算‘其他货币资金’?我瞅着它也能换钱,跟钱也差不离?”
我当时一听,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问得稍微顿了一下。凭咱这干了些年头的经验,直觉告诉我这里面有点说道,但具体怎么回事,一下子还真没那么清晰。
事情的起因和我的第一反应
这小老弟也是实在,觉得这商业汇票,早晚能变成钱,那不就跟银行存款差不多嘛往“其他货币资金”里一塞,简单明了。我寻思着,这想法倒也朴素,但会计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怕这种“想当然”。
我没直接回答他,就说:“你等会儿,这事儿我得给你捋捋清楚。别看都是票,这里面的门道可不一样。”
我是怎么开始琢磨这事儿的
就怕一知半解,尤其是给人家出主意的时候。于是我就开始折腾了。我回忆了一下“其他货币资金”这科目平时都装些 我记得清清楚楚的,一般都是些零七八碎但又确实是钱的东西,比如:
- 外地采购员带出去的备用金,存在外地银行那种,叫外埠存款。
- 还有就是咱们开出去还没花掉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
- 再有就是存在支付平台里的钱,像支付宝余额、微信支付里的钱,有时候也归到这里头。
这些玩意儿,特点就是流动性特别跟银行活期存款似的,想用就能用,或者很快就能变成直接能花的钱。
然后我就琢磨这“商业汇票”。这玩意儿,不管是银行承兑的还是商业承兑的,它本质上是个啥?它是个付款承诺!是你签发出去,答应别人到期付钱;或者是别人签发给你,答应到期给你钱。
翻箱倒柜找答案
光靠脑子想还不行,我还特地去翻了翻我以前考证时候的那些“宝贝疙瘩”——那些厚得能当砖头使的会计准则和教材。我还真就在“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那块儿找到了感觉。
你看,如果咱们收到一张商业汇票,那对咱们来说,是未来能收到钱的权利,会计上记到“应收票据”里头,它是一种资产,但它不是立即可用的货币资金。你得等它到期,承兑人痛痛快快把钱给你了,它才能变成你银行账户里的数字。
如果咱们开出去一张商业汇票,那对咱们来说,是未来要付钱的义务,会计上记到“应付票据”里头,它是一种负债。
这么一对比,就很清楚了。商业汇票这东西,它在变成实实在在的银行存款之前,中间还有个“等待期”,还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对方到期不给钱咋办?或者你急着用钱想提前把它换成钱(就是贴现),还得给银行搭上一笔利息。这跟“其他货币资金”那种几乎等同于现金的流动性,可差着一大截!
的结论和分享
绕了一圈,我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商业汇票,它真不属于“其他货币资金”的范畴。 它有它自己专属的科目待着,不能随便乱串门。
我就这么一五一十地跟我那小老弟解释了一遍。他听完,也一拍大腿:“!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差点就记错了!”
这事儿也提醒了我,会计这东西,有时候看着简单,每个科目、每个定义都有它的道理。咱做实务的,就得把这些基本功搞扎实了,账才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然,稀里糊涂地一处理,后面可能就都是麻烦事儿。
行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希望我这点实践小经验,对大伙儿能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