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聊聊我自个儿琢磨“应收账款减值会计分录”这点事儿。刚开始接触这块儿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觉得挺绕的。不过多搞几次,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为啥要有这玩意儿?
你想,咱们开公司做买卖,赊账给客户是常有的事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然最踏实,但现实哪能都这样。客户说,货我先拿走,过阵子给你打钱。这就产生了“应收账款”。
但问题来了,人心隔肚皮,保不齐就有那么些客户,说好的打钱,黄了,或者干脆跑路了。这钱收不回来,对公司来说不就是损失嘛咱们得提前做个准备,不能等到真收不回来了才傻眼。这个“减值”就是干这个的,提前估摸着可能收不回来的部分,在账上反映出来,让财务报表更真实点儿。
我当时是怎么一步步做的:
我记得我刚开始负责这块的时候,那叫一个小心翼翼。毕竟涉及到钱,还涉及到利润,马虎不得。
第一步,就是“计提坏账准备”。 这是啥意思?就是在期末,咱们根据经验,或者按一定的比例(比如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之几,或者看账龄分析,时间越长的风险越大),估算一下大概有多少钱可能收不回来。这就像咱们出门怕下雨,提前带把伞一样,有备无患。
我当时是这么操作的,先拉出应收账款明细,然后根据公司定的政策(比如账龄分析法,一年以内的计提1%,一到两年的计提10%等等,这只是举个例子,各家不一样),算出预计可能收不回来的总金额。然后,就做会计分录了。我记得我第一次做这个分录的时候,还反复确认了好几遍科目:
- 借:信用减值损失 — 计提的坏账准备
- 贷:坏账准备
这个“信用减值损失”就进了利润表,会减少当期的利润。而“坏账准备”,它是个资产备抵科目,你可以理解成应收账款的一个“减项”,让报表上的应收账款数字更实在点。比如你有100万应收,计提了5万坏账准备,那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净额就是95万。
第二步,要是真有客户的钱收不回来了,确认是坏账了,那就要“核销”。 也就是说,这笔钱是真真儿的打水漂了,不用再指望了。这时候就用上咱们之前提的“坏账准备”了。之前不是准备了“伞”嘛现在真下雨了,就得把伞打开用。
分录当时是这么做的,比如有个客户欠了1万块,彻底完蛋了,收不回来了:
- 借:坏账准备 10000
- 贷:应收账款 — XX公司 10000
你看,这时候就不影响利润了(不直接产生新的损失费用),因为损失在“计提”那一步已经通过“信用减值损失”考虑过了。这里只是把之前估计的损失,对应到具体的客户头上,同时把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给冲掉。如果之前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够用,那差额部分还是会影响当期利润的。
第三步,世事难料,有时候以为铁定收不回来的钱,客户良心发现,又给还回来了! 这种好事儿碰上过一两次,当时还挺惊喜的,感觉跟捡了钱似的。
这时候得分两步走:
- 先恢复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就是把第二步核销的分录反过来做一遍,但金额是实际收回的这部分):
- 借:应收账款 — XX公司 (比如收回了8000)
- 贷:坏账准备 8000
- 然后再做一笔收到钱的分录:
- 借:银行存款 (或者库存现金) 8000
- 贷:应收账款 — XX公司 8000
我当时学到的比较规范的是上面这种先恢复再收款的。这样账务处理的轨迹比较清晰。有的公司可能会简化处理,比如直接借银行存款,贷坏账准备,或者贷其他收益之类的,具体看公司内部的会计政策和重要性程度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年底重新评估的时候,发现之前计提的“坏账准备”太多了,或者太少了。
如果发现计提多了,比如上期末“坏账准备”有5万,这期末根据新的情况一算,只需要3万就够了,那多出来的2万就要冲回来。分录就是:
- 借:坏账准备 20000
- 贷:信用减值损失 20000
这样就能增加当期利润了。反过来,如果发现计提少了,那就按第一步的方法再补提一些。
一点小体会
整个过程下来,就是未雨绸缪,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年底估一下,平时真坏了就冲一下,万一又收回来了就乐呵一下做个调整。主要是得理解那个“坏账准备”科目,它就像个蓄水池,先估摸着往里放点水(计提损失),真有地方漏了(发生坏账),就从池子里舀水去补(核销),万一之前漏的地方又给堵上了并且还回来了水(收回坏账),再把水加回去或者把池子里的水调整到合适的量。
搞清楚这个逻辑,应收账款减值的分录也就不难了。我当初也是这么一点点啃下来的,多做几遍,多思考背后的道理,自然就顺了。今天就先叨叨这么多,希望能帮到也在琢磨这个的朋友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