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又得跟大家唠唠这个“继续医学教育网”的事儿。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年年都得折腾一回,不过今年我算是摸索出点门道,感觉比以前顺当多了。
我的折腾起点
话说回来,这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对我们这行的人来说,那就是个硬指标。每年都得弄够,不然影响可大了去了。以前,我对这事儿也没那么上心,总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结果有一年,临到要报材料了,才发现学分差一大截,那给我急的,到处打听,差点误了事。从那以后,我就长记性了,每年都提前规划。
线上学习初体验
最早接触的还是单位统一组织的一些线下培训,或者参加一些学术会议。那时候得拿着个继续医学教育IC卡,到场了刷一下,结束了再刷一下,才算拿到学分。国家级的项目,一天下来顶天也就给个2学分,省级的更少,才1学分。有时候为了凑学分,还得特地请假跑老远去听课,费时费力。
后来慢慢了解到有些“继续医学教育网”可以线上学习拿学分,就开始尝试。一开始还挺怀疑的,觉得网上学的能算数吗?靠谱不?
实践线上拿学分过程
我先是找了几个同事打听,他们推荐了几个比较大的平台,说是用了好几年了,学分都能认。我就挑了个听着耳熟的,像是他们说的那个什么“华医网”,“好医生”这类的,上去瞅瞅。
第一步:注册登录。这个没啥好说的,跟咱们平时注册其他网站账号差不多,填填手机号,设置个密码,有时候可能要关联一下身份证或者医师执业证信息,毕竟这学分是要落实到人头的。
第二步:找课程选课。登录进去之后,一般网站首页或者专门的“课程中心”就会有很多课程。这些课程会分门别类,比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还有些是公共课。更重要的是,它会标明这是国家级I类学分、省级I类学分,还是II类学分。我一般会先看看我今年还差多少分,差哪一类的,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找。看到合适的课程,就点进去看看课程介绍、学分多少、需要学习多久。
第三步:在线学习和考核。选好课,确认了就开始学习。大部分课程都是视频形式的,一节一节的。你就点开看,有的平台还会要求你不能快进,或者隔一段时间会弹个小窗口让你点一下,证明你确实在看。看完一节或者一个单元,通常会有个小测验,一般是几道选择题,内容都是视频里讲过的。答对了,这部分的学分就到手了,或者说这节课就算完成了。所有课时都学完,所有测验都通过,整个项目的学分就拿到了。这个过程挺考验耐心的,有时候看着看着就走神了。
第四步:学分记录与查询。学完之后,平台会自动记录你的学分。过一段时间,可以在平台的个人中心查到,或者有些地方可以直接同步到当地的卫生管理部门的系统里。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不放心的话可以自己再去相关部门的官方渠道核实一下。
我的一些小经验
- 提早规划:千万别等到年底或者需要用学分的时候再临时抱佛脚。每年初就大概算算自己需要多少分,然后分散到每个月去学一点,这样压力小很多。
- 利用碎片时间:线上学习的好处就是灵活。我有时候会在下班回家后,或者周末有点空的时候,看上一两节课。积少成多嘛
- 注意学分类型:每年要求的I类学分和II类学分是有比例的,别光学一种,到头来发现类型不够也不行。大部分线上平台都能提供这两种类型的学分。
- 多平台备选:有时候一个平台上的好课程或者你需要的课程可能不多,可以多了解几个靠谱的平台,换着学,选择也多一些。
- 面授学分也别丢:虽然线上方便,但如果有机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或者面授培训班,也是获取学分的好途径,还能跟同行交流学习,一举两得。这种学分一般是现场给证明,然后自己或者单位统一去录入系统。
现在我每年基本上都是线上线下结合着来。主要还是靠“继续医学教育网”把大部分基础学分修够,因为方便、直接。今年我也是这么操作的,提前把任务都完成了,心里踏实多了。以前是真觉得这学分是个负担,现在摸清了门道,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儿,只要平时稍微用点心,按部就班来,达标还是没问题的。
这继续医学教育是个长期任务,咱们这行活到老学到老嘛利用好这些网络平台,确实能省不少事。希望我这点折腾过程的记录,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们一点点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