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跟大家伙儿聊聊我们单位去年开始折腾的那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22”。刚听到这消息的时候,我这心里头,真是有点打鼓,毕竟老制度用了那么些年,突然要大改,总觉得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接到通知,开始学习
我记得那是2022年初,具体几月份记不清了,反正上头的文件就下来了,说是要执行新的会计制度。我们财务科几个人拿到那厚厚的一本新制度和解读材料,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头大! 密密麻麻的文字,还有不少新名词儿,跟以前的很多说法都不一样了。
没办法,硬着头皮也得学。我先把新制度的目录捋了一遍,看看主要变动在哪几个大方面。然后就开始一条条地啃,特别是那些新增的、调整的会计科目,还有财务报表的变化,这些都是重中之重。我专门找了个笔记本,把新旧制度不一样的地方,容易混淆的点,都拿红笔圈出来,旁边做上标记和自己的理解。
那段时间,我们办公室里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个新制度。几个人凑一起,你问一句,我答一句,有时候为一个科目的具体核算范围能争论半天。但这种讨论挺有用的,很多自己看书没注意到的细节,或者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聊着聊着就清楚了。
二、摸索实践,磕磕绊绊
学习归学习,真正上手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了。新制度正式开始执行后,我们单位用的财务软件也升级了,新的科目代码、报表模板都得重新适应。刚开始那几个月,真是手忙脚乱。
我记得做第一张凭证的时候,光是选对新的会计科目就犹豫了好半天,生怕用错了。以前闭着眼睛都能敲出来的分录,现在得反复对照制度确认。特别是涉及到一些以前没有的业务,比如政府储备物资啥的,得琢磨着用哪个新科目才合适。
- 固定资产的处理变化挺大:以前计提折旧的方式和年限,还有后续的处置,新制度都有了更细致的规定。我们专门把单位的固定资产清单重新梳理了一遍,按照新要求调整。
- 收入费用的确认也更规范了:以前有些账目可能处理得比较粗线条,新制度要求更严格,权责发生制体现得更充分。
-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要“双轨并行”:这个是最头疼的,以前虽然也讲预算,但没这么明确地要求两套账并行反映。现在得同时考虑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对我们做账的要求高了不少。
那段时间,加班是家常便饭。月底出报表的时候更是紧张,生怕哪个数据勾稽关系不对,或者哪个新规定没执行到位。不过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摸索和纠错中,我们对新制度的理解才越来越深。
三、逐渐适应,体会变化
大概过了小半年,磕磕绊绊的总算把新制度给摸熟了。现在回过头去看,虽然开始的时候觉得挺麻烦,但适应下来之后,还是能感觉到新制度带来的好处。
我最大的感受是,账目更清晰了。 以前有些模糊地带,新制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规范。特别是资产这块儿,管理更严格了,家底也更明白了。比如,以前我们单位有些固定资产可能常年挂账,折旧也不太规范,现在新制度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来,资产的真实状况能更好地反映出来。
还有就是,新的报表体系感觉更能体现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和财务状况全貌。虽然刚开始做新报表的时候觉得复杂,但看习惯了,觉得提供的信息确实比以前更全面、更有用了。
这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对我们这些具体做账的人来说,刚开始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得重新学习,改变以前的工作习惯。但从长远看,它让会计核算更规范,财务信息质量更高,对单位自身的管理也是有好处的。现在基本上都顺畅了,也算是成功把这个新制度给落地实践了。
这就是我从接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22”到逐渐熟悉应用的一个过程,希望能给同样经历或者即将经历这个过程的同行们一点小小的参考。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多交流总没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