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公式”的事儿。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唬人,真操作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儿。我自个儿也是前段时间帮一哥们儿公司弄账的时候,才又把这事儿给捋了一遍,今天就给大家伙儿说道说道我当时是怎么一步步搞明白然后实际操作的。
初识庐山真面目
话说我那哥们儿,小公司刚开张没多久,头一年下来,还真赚了点钱。年底了,他就问我:“老张,这赚的钱,是不是就能直接分了?”我说:“你小子想得美!得分之前,有道坎儿得先迈过去,那就是得先从净利润里头拿出来一部分钱,叫‘法定盈余公积’。”
他一听就懵了:“啥玩意儿?公鸡?还法定的?” 我乐了,跟他解释这可不是吃的鸡,是公司法规定必须提留的一部分利润,以备不时之需,比如以后万一亏损了可以拿来补,或者想扩大经营转增资本啥的。
开始动手找公式
他问我这玩意儿咋算?我说别急,我帮你查查,顺便也复习复习。咱这人就这点喜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先是翻了翻以前的老笔记,又上网扒拉了一下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说法。这一通捣鼓下来,总算是把这公式给揪出来了。
核心的公式挺简单:
法定盈余公积 = 当年净利润 × 10%
对,你没看错,通常情况下就是这么个比例,拿公司这一年辛辛苦苦挣出来的净利润,乘以10%,这部分钱就得划到法定盈余公积这个池子里去。
实践中的小细节
光知道公式还不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我还碰到了些需要注意的小地方。
- 啥时候可以不提了? 这不是说你每年都得傻乎乎地一直提下去。法律也规定了,当这个法定盈余公积累积的金额,已经达到了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那就可以不用再提取了。我当时就特地帮哥们儿看了下他公司的注册资本,算了一下,离50%还远着,老老实实提。
- 税后利润是关键: 这里说的“当年净利润”,一定是税后的净利润。就是你把各种所得税啥的都交完了,剩下的那部分纯利润,才能拿来算这个法定盈余公积。这点当时我还特意跟他强调了一下,别用税前的利润去算,那可就闹笑话了。
- 弥补亏损在前: 如果公司以前年度有亏损还没补完,那得先用当年的净利润把之前的窟窿给填上,填完了还有剩的,才能拿来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这点也挺重要的,不然法定盈余公积就成了无源之水了。好在我那哥们儿第一年就盈利,没这烦恼。
实际计算与入账
搞清楚这些弯弯绕绕之后,剩下的就好办了。我拿到了他们公司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找到了“净利润”那个数。假设,只是假设,他们当年净利润是100万。那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就是:
1,000,000元 × 10% = 100,000元
这10万元,就得从“未分配利润”里头转出来,计入到“法定盈余公积”这个科目里。会计分录大概就是借“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这具体的账务处理,他们公司有会计,我就把计算的逻辑和结果跟会计一说,她那边就麻利地给入账了。
总结一下心得
整个过程下来,就是细心点,把规定看明白。这法定盈余公积,说白了就是国家强制公司存点“小金库”,别今天赚了明天就全分光了,万一以后经营出点啥问题,也好有个缓冲。对我来说,这回帮哥们儿也是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把这些平时不太常用但又很重要的知识点给重新捡起来了。
这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公式,核心就是净利润的10%,但别忘了那些前提条件和上限。自己实践一遍,比看书本深刻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